那枚印着“故宫博物院”的讣告,在初冬的清晨悄然落下。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位103岁的老人,更是一个用生命焐热了六百年文明的温润灵魂。
![]()
图片来自网络
都说陶瓷是有生命的——它在窑火中诞生,在时光里呼吸,在与人相守的岁月中沉淀记忆。而耿宝昌先生,便是最懂得与这些生命对话的人。
他看过太多瓷器的“生”,也见证了无数文物的“死”。战火纷飞时,他怀抱古瓷辗转千里;太和殿的晨光里,他抚摸过多少冰裂纹里的温度。他的手是活的史书,目光是穿越时间的桥。一件瓷器到他手中,便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带着朝代呼吸、匠人温度的生命体。
先生曾说,鉴定古瓷要看“神韵”。其实他的一生,何尝不是拥有了这种神韵——如宋瓷般内敛,如元青花般深邃,如明清彩瓷般绚烂。他将自己活成了一件最温润的官窑,在故宫的红墙里,静静地散发着文明的光泽。
如今,他放下了放大镜。但我们知道,他只是化作了另一种存在——或许成了他毕生守护的某件瓷器上,那道最温润的光;或许成了紫禁城上空,那颗凝视着六百年文明的星辰。
夜凉如水,先生书房那盏灯不再亮起。可那些被他唤醒的瓷器,会在每一个清晨继续呼吸。它们记得那双手的温度,我们记得那个名字的重量——耿宝昌。
一个时代缓缓合上封面,但书中的光,永远照亮后来人的路。
先生,一路走好。您的故宫,您守护过的那些瓷器,会替您继续活着,活很久很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