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的客厅静得只剩时钟滴答,10岁的童童攥着数学试卷,指腹把"72分"的数字磨得发毛。他踮着脚溜进卧室,将试卷塞进衣柜深处叠着的毛衣里,仿佛这样就能藏起满心的恐慌。
"童童,试卷发了吧?"妈妈李静的声音突然响起,童童身子一僵,转头看见妈妈站在门口,眉头拧成了疙瘩。没等他开口,指责的话语已如冰雹落下:"你怎么又考这么差!我天天陪你写作业,熬到半夜有什么用?"
![]()
童童的头埋得更低,原本到了嘴边的"最后两道大题太难,我不敢问老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攥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他知道,此刻任何解释都会被当成借口。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家早已屡见不鲜。李静总说自己是为孩子好,可看着童童越来越沉默,甚至刻意回避和她独处,她心里满是委屈和困惑。直到上周参加了建华老师的父母早课,她才惊觉,自己一直陷在"指责型沟通"的陷阱里,用"爱"的名义把孩子越推越远。
课上那个程序员爸爸的案例让李静深受触动。她学着开始写沟通日记,才发现自己每天对童童说的"你怎么这么笨""总是拖拉"这类指责的话,竟然超过了20次。更让她心痛的是,建华老师说,经常被指责的孩子,每天会产生十几次自我否定的念头。
周末,童童写作业时又磨磨蹭蹭,李静攥紧拳头,差点又说出"你怎么这么慢"。想起早课教的"非暴力沟通四步法",她深吸一口气,放慢语速:"童童,妈妈看到现在已经9点了,你的数学作业只写了两道题(观察),我有点担心你的睡眠(感受),咱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休息好(需要),能不能试着专注写20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请求)"
![]()
童童愣了一下,抬头看向妈妈——这是妈妈第一次没有指责他。他点点头,拿起笔认真写了起来。那一夜,童童比平时早半小时完成了作业,还主动把书包收拾整齐。
改变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一次,童童因为忘带美术工具被老师批评,回家后情绪低落。李静下意识想抱怨"你怎么总丢三落四",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蹲下身子,平视着童童的眼睛,轻轻说:"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童童眼圈一红,扑进妈妈怀里哭了起来:"妈妈,我不是故意的,就是早上太着急忘了。"
李静抱着儿子,想起建华老师说的"冰山理论"——孩子的行为只是表面,背后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她拍着童童的背:"妈妈小时候也丢过东西,特别理解这种着急的感觉,咱们一起想个办法,下次把要带的东西提前整理好,好不好?"那天晚上,母子俩一起制作了"上学清单",贴在书包上。
![]()
李静还和童童约定了"沟通暂停手势"——比心的手势。有一次,她发现童童又在偷偷玩游戏,火气瞬间上来,童童赶紧比出心的手势。李静愣了一下,转身做了4-7-8呼吸法,等情绪平复后,她温和而坚定地说:"妈妈知道游戏很有趣,但我们约定好每天只能玩30分钟,现在时间到了,需要妈妈陪你收起来吗?"童童点点头,主动关掉了游戏。
他们还建立了每日3分钟情绪分享的仪式,每人用一种天气形容当天的心情。有天童童说自己是"暴风雨天",因为同桌嘲笑他跑步慢。李静没有像以前那样说"别理他",而是认真听他说完,然后说:"被别人嘲笑确实不好受,你愿意和妈妈说说当时的感受吗?"那天,童童说了很多心里话,最后说:"妈妈,现在我觉得变成多云天了。"
终于,一天晚上,童童主动从书包里拿出试卷,递给妈妈:"妈妈,我想和你一起分析错题。"
![]()
李静看着儿子坦荡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她和童童一起坐在书桌前,逐题分析错误原因。
李静握住儿子的手,轻声说:"对不起,妈妈以前总批评你,让你不敢说实话。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你都可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解决。"童童的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点点头。
台灯下,母子俩的身影依偎在一起。李静忽然明白,好的亲子沟通,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蹲下来倾听;不是指责和评判,而是看见和理解。当她把指责的手指变成张开的手掌,把命令的语气换成温柔的询问,家才真正变成了童童愿意说心里话的港湾。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敢于暴露脆弱。而这份勇气,恰恰来自父母掌心的温度——那是理解的温度,是接纳的温度,更是爱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