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多走路有益健康”,但你知道怎么走、走多久更有效果吗?下面,我们就结合最新研究来讨论讨论。
1
关键不是走多少,而是怎么走
最近一项来自悉尼大学与欧洲多国合作的研究发现:即使只是每天走一小段、连续10至15分钟,也足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研究团队跟踪了3万多名40至79岁、平时步行较少的人群,平均观察时间达8年。他们发现:
那些每天至少有一次连续步行10到15分钟的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只走几分钟就停的人低了近三分之二。
对那些平时活动量很低(每天不到5000步)的人,效果更明显——心血管风险可从约15%降到7%。
也就是说,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今天走了一万步”,而是有没有给身体一次完整的连续活动信号。
短暂、零碎的走动,例如从办公桌走去茶水间,固然比久坐好,但身体需要一段时间,心率才能逐渐上升、血流真正加快,帮助血管舒张、代谢改善。10–15分钟,恰好是一个激活循环的理想时段。
2
为什么这段时间刚刚好?
连续步行十几分钟,看似不长,却能让身体从静态切换到工作模式:
- 心脏负荷适度上升,有助于增强心肌供血和耐力。
- 下肢肌肉参与泵血,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黏稠。
- 血糖和血脂代谢被激活,更快清除血液中过剩的糖和脂。
有趣的是,对于原本活动量低的人来说,哪怕只是从几乎不走变成每天走一小段,健康收益可能比已经很活跃的人更大。
这意味着,健康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关键是要开始走,并且每天都走。
![]()
3
走得聪明:让每一步都更有价值
1.速度:中等偏快
研究显示,中等偏快的步行速度能带来最大的健康收益。判断是否“够快”最简单的方法是:
走路时还能说话,但唱歌就会喘。
这意味着你的心率已经进入轻到中等强度区间。对多数人来说,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最合适。建议每天至少有一次连续 10–15分钟这样的快走时段。
贴心建议:
工作间隙实在没空,可以在晚饭后或通勤途中完成。
若天气不好,也可以在商场、地铁走廊等封闭空间走一走,关键是“连贯”。
2. 姿势:抬头、摆臂、收腹
正确的姿势不仅让步行更轻松,还能避免损伤。
- 抬头挺胸:视线平视前方5–10米,避免含胸驼背。(走路不要玩手机)
- 自然摆臂:手臂配合步伐前后摆动,有助于上半身血液循环。
- 轻收小腹:让核心肌群参与发力,能稳定腰椎、减少久坐带来的腰痛。
- 脚跟着地、脚尖推地:避免拍地式重步行走,对膝盖更友好。
![]()
3. 节奏:呼吸与步伐和谐配合
呼吸是步行中常被忽视的细节,保持有节奏的呼吸(如两步吸/两步呼),有助于稳定心率、提升步态稳定性。
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
“今天我只走10分钟。”
“我能做到。”
一旦你养成这种节奏,走路会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Del Pozo Cruz B, Ahmadi M, Sabag A, et al. Step Accumulation Patterns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Among Suboptimally Active Adults. Ann Intern Med. 2025 Oct 28. doi: 10.7326/ANNALS-25-0154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144973.
[2]Imran TF, Orkaby A, Chen J, et al. Walking pace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death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Atherosclerosis. 2019 Oct;289:51-56. doi: 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9.08.001. Epub 2019 Aug 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