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
“双十一”优惠规则绕晕消费者:价格频繁波动,到手“千人千价”
双 11 十六年:理性消费者遭遇价格迷局,先涨后降、千人千价乱象何解?
“从中秋到国庆再到双 11,促销无缝衔接,可越算越糊涂,越比越焦虑。”11 月 10 日,北京消费者何静对着手机里三个购物 APP 的优惠券规则叹气。她的购物车里躺着一款吹风机,半个月内经历了 “原价 1899 元→预热价 1699 元→活动价 1599 元→叠加优惠券后 1385 元” 的复杂波动,而朋友账号显示的到手价却低了近百元。
![]()
2009 年诞生的双 11,如今已走到第十六个年头。10 月初,当国庆促销的余温尚未散尽,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便已悄然开启预热活动。曾经让消费者热血沸腾的 “剁手盛宴”,如今正发生微妙变化:消费者褪去冲动,拿起纸笔、打开比价软件变身 “精算师”;而 “先涨后降”“千人千价”“保价形同虚设” 等价格乱象,却让这场消费狂欢蒙上阴影。新京报记者走访多地消费者、采访行业专家与监管部门,试图解开双 11 的价格迷局。
一、消费变迁:从 “熬夜剁手” 到 “提笔算账”
“以前双 11 零点守着付款,购物车清完才安心;现在加购后先放一周,每天早晚比价,生怕买贵了。” 上海白领孙可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的手机里装着三款比价 APP,购物车商品下方标注着近 30 天价格曲线,“这款剃须刀头 10 月 27 日加购时 260 多元,4 天后涨到 590 多元,两分钟后又降到 280 多元,比股市还刺激。”
这种理性背后,是消费者对价格套路的集体警惕。新京报记者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随机调查 200 名消费者发现,83% 的受访者表示会对比至少两个平台的价格,76% 会使用比价工具追踪历史价格,68% 坦言 “不会为了凑满减盲目下单”。湖北消费者李霞的做法更具代表性,她将所需商品提前加入购物车,用笔记本记录不同时段的价格与优惠组合,“电动车挡风被活动前卖 89 元,活动启动后涨到 109 元,叠加 20 元优惠券后反而比平时贵 10 元,这种套路一眼就能看穿。”
第三方数据机构的统计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 年双 11 预热期,消费者平均加购停留时间达 18.6 分钟,较 2020 年增加 11 分钟;比价类 APP 下载量同比增长 47%,“双 11 避坑指南” 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 50 亿次。“消费者的理性是被一次次套路逼出来的。” 电子商务专家郭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频繁的促销活动让消费者逐渐摸清规律,而价格乱象的持续存在,进一步削弱了盲目消费的热情。
![]()
二、价格迷局:三重乱象侵蚀消费信任
尽管消费者愈发谨慎,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双 11 的价格套路依然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 “先涨后降”“千人千价”“保价失灵” 三个方面,形成层层叠加的消费陷阱。
(一)先涨后降:促销价成 “全年最高价”
“原价虚标、临时涨价” 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孙可向记者展示的购物记录显示,他收藏的某品牌剃须刀头在同一链接下,原价从 317 元飙升至 670 元,再降至 523 元,到手价 4 天内波动幅度超 120%。“商家客服坚称原价始终是 523 元,但我截图保留了价格变动记录,这就是明晃晃的价格欺诈。”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初,“双 11 价保” 相关投诉已突破万条。不少消费者反映,活动期间购买的商品看似享受了 “满减 + 优惠券”,实际到手价却高于平日。李霞想买的婴儿保温杯,活动前售价 180 多元,活动开始后原价涨至 200 多元,即便叠加优惠券,最终花费仍比平时贵 5 元。更有甚者,一款热水器活动前不到 2000 元,活动期间先标至 5000 多元再打折至 3000 多元,利用信息差收割价格不敏感人群。
(二)千人千价:算法 “杀熟” 藏隐性歧视
如果说价格波动让消费者疲于奔命,“千人千价” 的算法歧视则让他们防不胜防。江苏消费者冯科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同一品牌珐琅锅在某平台,早上显示到手价 420 多元,中午涨至 530 元,当晚活动价又回落至 420 元。当他转至另一授权店铺时,发现同款商品自己账号显示 372 元,朋友账号却仅 355 元,最终只能托朋友代为下单。
会员体系中的 “反向优惠” 更让消费者费解。李霞拥有某平台的会员与非会员两个账号,对比发现,非会员账号的商品价格往往更低,“没有明显的优惠券差异,但页面显示价格就是不一样,会员身份反而成了‘加价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指出,算法杀熟已形成两种典型模式:新老用户差异定价与动态定价歧视,平台会根据浏览频率、消费能力判断用户价格敏感度,对刚需用户抬高售价,却以 “个性化推荐” 为幌子掩盖歧视本质。
(三)保价失灵:规则陷阱让维权艰难
“保价 7 天”“价保 15 天” 的承诺,本是消费者抵御价格波动的 “定心丸”,但实际执行中却充满套路。北京消费者王林支付十几笔定金后发现,多款商品实际支付价高于预售页面标注的 “到手价”,某款吸尘器标注 “不高于 899 元”,实际需 1099 元,客服解释需满足 “前 1 小时付款 + 叠加平台券” 等隐性条件。
当消费者申请价保时,更会遭遇多重阻碍。商家要么以 “平台优惠券、赠品不参与价保” 为由拒绝,要么直接下架商品、更改链接规避责任。“我买的羽绒服刚付完尾款就降价 100 元,申请价保时客服说‘直播专属优惠不参与价保’,但下单时根本没说明这个限制。” 王林无奈表示,维权过程耗时耗力,最终只能不了了之。郭涛分析,保价规则模糊、免责条款过多、维权举证成本高,是导致保价机制 “形同虚设” 的主要原因。
![]()
三、乱象根源:平台监管缺位与利益博弈
为何双 11 价格乱象屡禁不止?新京报记者采访发现,这背后是消费者、商家与平台的三方利益博弈,以及监管面临的现实挑战。
郭涛指出,消费者与商家的价格认知冲突是核心矛盾之一。“消费者希望通过大促获得真实优惠,商家却面临库存压力、平台佣金等成本压力,部分商家为了盈利,只能通过价格套路吸引流量。” 更关键的是,平台对价格的监管并不完善和规范。尽管多数平台都有 “价格保护”“禁止先涨后降” 的规则,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明显漏洞。“平台缺乏有效的价格监测机制,对商家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足,导致‘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的恶性循环。”
平台的流量竞争则加剧了乱象蔓延。为了吸引用户停留,平台不断增加优惠玩法,从最初的 “满减” 升级为 “定金立减 + 跨店满减 + 平台券 + 店铺券 + 红包雨” 等多重组合,规则复杂到需要 “学霸” 才能算清。“复杂的规则本质上是为了制造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难以精准比价,从而增加下单概率。” 黄尹旭表示,部分平台还通过 “自动跟价”“全网最低价” 等机制,倒逼商家参与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合理利润空间,催生了更多价格套路。
监管层面也面临挑战。尽管 2025 年 10 月 15 日施行的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明确禁止 “大数据杀熟”“先涨后降” 等行为,但电商平台的算法黑箱、跨区域交易等特点,给监管带来不小难度。“算法歧视的取证非常困难,消费者很难证明平台存在故意抬价行为;而商家的价格变动非常频繁,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测。” 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
四、破局之路:监管发力与平台担责
面对持续存在的价格乱象,监管部门与电商平台正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重构双 11 的消费信任。
今年双 11 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合规提示,直指 “先提价后打折”“促销规则不透明” 等问题,要求平台规范算法管理,畅通投诉渠道。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等 13 个部门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电商平台中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共查处各类涉网案件 3.6 万件。针对平台收费不透明问题,还制定出台《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规范平台收费行为。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双 11 价格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商品原价标注、优惠活动规则、价保服务承诺等内容;浙江、广东等地建立价格违法行为快速处置机制,对消费者投诉集中的商家进行约谈预警。“我们已要求平台建立价格溯源机制,商品的历史价格变动必须可查可追溯,一旦发现价格欺诈,将依法从重处罚。”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电商平台也在逐步优化规则。淘宝、京东等平台简化了今年的优惠玩法,减少了优惠券种类,跨店满减规则更加统一;部分平台延长了价保期限,从原来的 7-15 天延长至 30 天,并明确了优惠券、赠品等是否参与价保的范围;拼多多等平台推出 “低价承诺”,对虚假优惠商品实行 “假一赔十”。此外,各大平台还加强了对商家的管控,通过技术手段监测价格异常变动,对违规商家采取限流、下架、罚款等处罚措施。
专家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价格乱象,还需多方协同发力。郭涛认为,平台应承担更多主体责任,构建透明的规则体系,简化优惠券计算逻辑,推行价格溯源机制,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黄尹旭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算法歧视、价格欺诈的认定标准,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同时,监管部门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平台定价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分析商品价格动态。
全国人大代表曾从钦则建议,应出台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清单,引导电商平台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开展良性竞争;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记者手记:双 11 需要回归本质
十六年的发展,双 11 早已从单一平台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盛事。然而,当 “优惠” 变成 “套路”,当 “狂欢” 变成 “焦虑”,这场消费盛宴的初心正在被侵蚀。
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是市场最真实的反馈。他们不再为复杂的规则买单,不再为虚假的优惠冲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真实价值与透明的交易环境。对于电商平台和商家而言,与其在价格套路上下功夫,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商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上 —— 这才是双 11 能够持续十六年的核心密码。
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为消费者筑起了一道 “防护墙”,但要彻底根除价格乱象,还需要平台真正扛起主体责任,将 “以消费者为中心” 的理念落到实处。唯有如此,双 11 才能回归 “让利消费者” 的本质,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可持续增长。毕竟,信任才是最珍贵的消费动力。
(本文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第三方投诉平台、第三方数据机构、新京报记者调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