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4年,康熙的皇长子胤褆被囚禁26年后,63岁病逝,留下二十九个孩子。雍正得知后,冷冷地说了一句:“大阿哥可真行,被关了这么多年,啥事不干,就知道生孩子!”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皇长子胤褆,这会儿三十七岁,在京城圈禁,原因很简单,争储失败,皇帝老子一句“别折腾了,给我在家老实呆着”,人生就关小黑屋了。
可你别以为他是那种四面漏风的牢房,实际上是自家宅子,内务府照旧给钱给布,生娃用的补品和接生婆子一个不少,连仆人都按例配齐,你就说这待遇搁普通人家,谁不羡慕?
不过,风光的外表下,日子没那么好过,胤褆早年跟着大军打仗,指挥过正经兵马,见过生死,可一纸命令下来,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废太子守门人”,还被小弟揪出来,说他搞封建迷信,诅咒亲兄弟。
康熙皇帝气得当场拍板,圈禁到底,就这样,从朝堂第一排,直接坐进家庭小黑屋,二十六年,整整一代人都长大了。
说句难听的,在圈禁这事儿上,胤褆算得上清朝宗室里的一朵“奇葩”,别的被圈禁的,多少都活得畏手畏脚,胤褆却把生活过成了“生娃大赛”。
这二十六年里,他一共生了二十九个孩子,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圈禁期间出生的,你想想,得有多强的执行力,才能把这事儿干成,外头风雨如晦,宅里一片热闹,孩子的哭声一年比一年响。
有一次,内务府来查账,一个管事的太监小声嘀咕:“大阿哥这宅子,孩子多得都快排不上号了。”
仆人们悄悄感叹:“外头官场刀光剑影,咱府里只剩下奶声奶气。”这场景,别说当时的雍正,哪怕搁今天,哪个男人听了不服?
雍正刚接皇位时,对这些兄弟可没什么好脸色,八爷、九爷那些人,动辄就被削爵甚至直接收拾了,胤褆呢,早早圈禁,没有威胁,也就被晾在一边。
可当雍正听说大哥这些年啥也没干,就是专心生孩子的时候,忍不住冷笑嘲讽。
也有御前大臣听了想笑,又不敢笑,只能憋着,有人暗地里说:“大阿哥这日子,虽然没前途,但后代是真不愁。”你
说要是胤褆自己听见了,估计也只会苦笑,毕竟,宫里宫外,谁不是为了留个根、传个香火?
圈禁生活,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凄惨,也绝不是“人间天堂”。胤褆的日子就是四个字:日复一日,早上起来,府里仆人照例送膳,女人们带着孩子在院里晒太阳,偶尔还闹点小矛盾。
胤褆每天都得处理家里这些琐碎事,比上朝打仗还要费心,小孩子哭了,奶妈们手忙脚乱,管家还得时不时来报账,偶尔有外头的亲戚来探望,气氛都是小心翼翼。
最真实的场景,是胤褆坐在书房,窗外是孩子们的吵闹,桌上摊着账册和家书,他偶尔会发呆,想想自己年轻时骑马射箭的日子,再看看如今的院子,心里五味杂陈。
想争天下没争成,至少家里还能听见这么多孩子的声音,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赢”。
胤褆的孩子们其实也没啥特殊待遇,虽说是宗室后代,但大多都是普通人,没几个能进朝堂。
这些孩子后来基本都平平安安地过了一生,没什么大波折,也没什么大荣耀,可你要说胤褆失败吧,他的血脉倒是留得最广,连清末民国时,族谱里还能找到不少他的后代。
胤褆早年凭本事打下来的功劳,最后全都成了过,到头来,争储失败,兄弟反目,父亲失望,什么都没了,可他没疯,也没自暴自弃,反倒把日子过成了“家庭生育基地”,在小小的院子里,靠一群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兄弟俩,一个坐皇位上日夜不安,一个宅在家里热热闹闹,到底谁更幸福,这事儿,不好说。
胤褆死的那年,六十三岁,头发花白,身边一圈孩子围着送终,外头的朝堂风风雨雨,家里的炉火还在烧,你看清宫那些宫斗剧,谁都想坐龙椅。
可真正留下来的,也许只有厨房的烟火和院里的哭声,胤褆这一生,没做成皇帝,却做了一辈子的父亲,这种“另类赢家”,你服不服?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