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绩效降了90%,这个月科主任也就1千多!
一个医生的质问,令网友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11月7日,河南一名医生发文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他表示:“拖了半年的绩效改革方案终于出来了,结果令所有人震惊。之前想着收入再减少也就少个10%吧,顶多30%。没想到科室收入断崖式下降,8月份科室收入还有70多万,到了9月份居然不到20万,真不知道这收入怎么下降得这么厉害。科室绩效也直接降了90%,这个月连科室主任也就1000多块,其他普通职工更是惨不忍睹。”
这名医生无奈表示:“医院在学人家如何控费,可是没有学习人家在控费的同时如何提升医生的绩效奖金。就是不明白,现在医生工作量越来越多,病人不减反增,为什么收入却变少了?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
是呀,这个道理不通的,看病的人没减少,甚至越来越多,医生的绩效收入怎么就大幅下降了呢?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职工医保住院率达到21.86%,居民医保达到20.7%,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87.3万(3.01亿),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全国居民年住院率达到21.4%,突破了20%这个大关。在2003年,中国的住院率仅为4.7%,其后二十年一路飙升至此,在个别城市或地区,住院率早已突破30%,甚至更高。
统计公报发布后,在国家医保局召开的DRG2.0版分组方案解读活动的网络直播中,国家医保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我国平均住院率超过20%,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住院率接近50%,即每两个退休人员,就有一个人要住院治疗。”
另外,在《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医院医师工作情况”这一项中,公报显示,医生工作量在两项担负工作量中(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日均担负住院床日)都有所上升,几乎各级医院都是这样。
总体来说,2023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6人次,比上一年增加0.4人次;住院2.3床日,比上一年增加0.2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1人次、住院2.3床日,比上一年均有所增加。
![]()
这就奇怪了,我们的一般认知是看病的人越多,医生赚钱也就越多,收入肯定也就越多,怎么在工作量猛增的情况下,医生的绩效却下降那么多?甚至科主任一个月的绩效都降到1千了?在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575.8 亿元,整整9万亿呢。
医生绩效下降有多个原因
当前,医生降薪是真实的
知名杂志《南风窗》曾在今年11月份采访了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普外科从业的外科医师张辉。
当这个非医学的生活杂志向张医生反复询问:“你们医生真的普遍降薪了吗?”张医生则坚定表示:“我是医生群体中待遇尚好的一部分,同等岗位同等水平的医生薪酬,跟以往相比,至少打了6-7折。我在外科,同时有高级职称,长期以来,外科的绩效比其他科室相对较好,以往一个月的绩效在1万多(元),但近期降到7000—8000元之间,且延迟一个月发放。”
很多医生表示,医院降薪不是近期才发生的事,而是一点一点减少,已经持续了3年多。在2023年初,医院就已经有降薪的征兆,随后不久,医护人员的绩效工资就开始打折,并延期发放,降薪不是分次数降的,而是在这三年内缓慢减少,直到现在,绩效工资整体降了30%左右。
在医院降薪的过程中,甚至还起了一种可怕的连锁反应和破窗效应,这是超过99%的医生都没有意识到的。
11月10日,北京某三甲医院骨外科一名科主任表示:“连锁反应可怕的很,就算医生降薪曾经不是真的,现在也不得不是真的了,任何东西,说的次数多了,就算是假的,也变成了真的。在2023年,其实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并没有普遍降薪,个别民营医院因为谋求发展,优化了一批人,所以传出降薪的新闻,但是个别医疗自媒体以此为噱头博求流量,总是刻意炒作这件事,放大了这起事件的影响。”
“当充满焦虑的医生降薪内容肆无忌惮地在公众号和某头条上扩张时,它带给人的焦虑是巨大的。从2024年4月份开始,医生降薪的新闻最初就算是假的,经过一年的焦虑传播,也变成真的了,因为这种自媒体软文深度影响了医院领导层的认知。”
“就比如我们医院,全年绩效收入这几年一直都很好,不存在亏钱这一说,医院运营也是蒸蒸日上的,但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医院领导层也提出要降低绩效,给出的理由就是医疗整体环境不好,网上有多少比例的医院都降薪了,咱们也要跟着降。这就是跟风,这就是舆论带来的连锁反应,就算医院没有亏损,也不得不被推着走。”
查阅相关的新闻来源,最早关于医生降薪的新闻确实发生在2023年初,2023年时医生是不是真的降薪了,真实性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时至今日,医生大范围的降薪确确实实发生了。
笔者认为,以DRG/DIP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方式全面改革,旨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医院需在医保限定的费用额度内提供医疗服务,超支部分通常由医院或科室承担。因此,有些医院就出现了收治的病人越多,赔的越多,这种奇怪的现象导致医生为了避免费用超标,可能减少必要医疗服务,甚至挑选病人,从而又进一步影响了绩效收入。
另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使其依赖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营,但财政补贴占比普遍较低(约7%-15%),且逐年下降,多数收入需通过医疗服务创收。但早些年医院借的钱太多了,运营压力增大,为了化债维持收支平衡,医院只能通过削减人力成本,如降低绩效工资、延迟发放等方式应对,这就导致医生收入减少了。
总之,医生绩效下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降薪潮下,国家为二级医院指明了一条新路
医生绩效下降,大三甲底子厚,受到的影响很少,不用怎么担心;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深入参与基层治理,有财政兜底,也不用担心。最令人担忧的是二级医院这种不上不下的医院,我们看到医生讨薪、医院倒闭的新闻,几乎全都发生在二级医院。
怎么办?在降薪潮中,二级医院可怎么办?
近期,国家为二级医院的生存问题想出了一个新招,值得关注!
10 月 29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再次释放出督促公立医院转型的信号。
![]()
在这份文件中,国家卫健委指出,要及时优化调整二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引导推动医疗资源较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
早在2025年7 月,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 年版)》,其中也明确表示,引导支持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引导支持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看到没,国家都已经指明了道路:二级医院想要活下来,那就积极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了。
目前,中国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未来老人的数量将会逐年攀升,将养老和医疗结合起来正是二级医院所具有的优势。这是因为,二级医院具有不多不少的床位,社区医院的床位肯定不能和二级医院相比,这表示二级医院具有容纳一定量病人的潜力,也能提供一些医疗支持。
在病人来源上,三级医院往往会把一些终末期的病人转给二级医院,如果二级医院能从临终关怀、医养结合、职业养老等方面去挖掘目标人群,二级医院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尴尬又无力。
降薪潮下,最难存活的就是二级医院,如果还不想办法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恐怕很难再持续运营。
撰文 | 阿拉斯加宝编辑 | 阿拉斯加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