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月祥云
邻居老李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每到夏天,邻居们总喜欢搬着小马登在树下唠嗑。其中潘姨是最爱来坐的一个。潘姨年过六十,说话有股子幽默劲儿,大家喜欢听她聊家长里短。
她常挂在嘴边一句话——
“女人啊,到了岁数,谁也不是她的归宿。”
![]()
今年盛夏,潘姨跟大家讲了她妹妹的事,让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潘姨的妹妹,王阿丽,年轻时候吃苦多。老伴走得早,一双儿女,她拉扯成人。一晃眼,儿子在外地买了房,要把她接过去“享福”。闺女在本地,时不时过问她,挺孝顺的。
阿丽想着两个孩子都不错,去哪儿都一样,最后还是去了儿子家。刚去那一年,儿媳妇客客气气,孩子也尽孝。可时间一长,问题慢慢冒出来了。
阿丽擅长北方菜,偏偏儿媳妇习惯吃西南口味。厨房用油多一点,儿媳算计她的将养;洗碗擦桌子的时候,稍微偷懒点,就被儿媳翻白眼。
阿丽觉得自己像住进了别人家。更别提,儿子工作忙,饭桌上总是儿媳跟她大眼瞪小眼。她想回老家,但儿子劝她,“妈,你年纪大了,就安心过吧。”
![]()
其实,不光是阿丽,很多老人都是这样,寄人篱下,总要照着人家的生活去活。
有一次,阿丽无意中听见儿媳跟朋友抱怨:“婆婆来了我压力大,家不像自己家。”她忍受着委屈,不敢跟谁说。后来,闺女来看她,看到她眼睛红肿,这才追问到底怎么回事。
阿丽哭了一场,闺女劝她搬回老家自己过舒畅。可她思来想去,还不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
![]()
说实话,大多数妈妈,总希望自己老了,是给孩子帮忙,而不是添麻烦。但现实往往难如人愿。
儿子的家,看似温暖,其实有点像借住,哪怕亲如母子,也隔着第三者的玻璃。
大家议论着潘姨妹妹的遭遇,转着话题开始说养老院。
![]()
邻居李奶奶去年去住过一次,回来说了句:“那里吃喝不愁,就是没人唠嗑。”
养老院的确解决了日常生活问题。可你仔细瞧瞧,每天都是陌生面孔,一张张寂寞的脸。
老人在那儿的归属感,全靠自行寻找。可光靠环境,心里的孤单未必解决。
潘姨拍了拍腿,说她觉得,女人到老,该有三个归宿:
第一个是“自己的家”,哪怕四壁清冷,那也是自己的地方。
在自己熟悉的小屋里,就算一个人,也能自由自在安排一日三餐。有什么想吃,自己做什么;想睡觉就睡,想邀请老姐妹来聊一天,就不用看谁脸色。这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安稳,比在别人家做客舒坦百倍。
第二个归宿,是“老朋友”,那些一起经历风雨、互相理解的知己。
有了朋友,不管住在哪儿,都不会孤单。潘姨就是靠和朋友们聊天解闷,偶尔去公园散步,日子特别滋润。有时候几个老太太凑一起打麻将聊八卦,好像又回到青春时代。人,到底离不开好朋友。
第三个归宿,说起来简单却最宝贵——“自己”
真正的归宿,是那个活明白、活透彻、能照顾好自己情绪的自己。女人年轻时候掏空全心为别人活,年老了应该学会宠自己。潘姨每年春天会种花,秋天做酸菜,自己给自己过节,反而特别充实。
她说:“啥叫归宿,就是能原原本本做自己的地方。”
![]()
有人问:“那儿女呢?不是最放心的归宿吗?”
潘姨摆摆手,“儿女当然好,但他们有自己的家,他们需要妈妈,是需要帮助和陪伴,归宿却不是。”
她举过一个例子,邻居许嫂的妈妈八十多岁,在老家住着,每天自己买菜,下午写毛笔字。孙子结婚也让她参加,逢年过节聚一聚。老人很自在,不需要谁服侍,也不指望谁伺候。许嫂说,她妈妈的日常,就是她自己最喜欢的生活。
像潘姨这样的老人,懂得为自己活。她常说:“等我老得不能动了,就把院子里的槐树留给孩子们,剩下的日子,我自个儿过。”
邻居听了,都点头称赞:“对啊,女人老了,自己的家、朋友,还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归宿。”
![]()
所以啊,女人过了半生,为孩子、为家庭奔波,终归该学会善待自己。
归宿,最终不是屋檐下的某个房子,不是谁陪在身边,而是你内心真正自由、安稳的地方。
女人这一辈子,最好的归宿,是自己的生活里,从心所欲,坦荡自在。
![]()
或许,这才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