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缓冲层加持,柔性太阳能电池实现33.4%新纪录!
柔性太阳能技术正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凭借超高光电转换效率(PCE)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的明星,但在柔性化应用上仍受困于一个老问题——机械应力。反复弯折、冷热循环会造成界面脱层、器件性能衰减,让“高效”与“柔性”难以兼得。尤其是在采用超薄硅衬底时,这种应力问题被无限放大,成为制约柔性叠层电池走向实用化的关键瓶颈。
今日,苏州大学张晓宏教授、刘江教授联合隆基绿能何博、曲铭浩、徐希翔和李振国提出“双缓冲层(dual-buffer-layer)策略”,为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构筑了全新的“应力释放机制”。他们通过调控原子层沉积(ALD)中SnOx缓冲层的致密与疏松结构,兼顾应力缓冲与电荷传输,成功在仅60微米厚的硅衬底上实现33.4%认证效率(1 cm²)和29.8%(M6大面积)的世界领先水平。器件在4.3万次弯折后仍保持97%以上效率,热循环(-40°C~85°C)后依然稳定如初,展示出超高的机械韧性与环境耐久性。相关成果以“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 with a dual buffer layer”为题发表在《Nature》上,Zheng Fang, Lei Ding, Ying Yang, Xiaobing Gu, Haiyue Li为共同第一作者。
![]()
柔性叠层的“痛点”与设计灵感
研究团队发现,在柔性钙钛矿/硅叠层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C60与SnOx之间的界面——这是整个器件的“应力集中区”。传统的单层SnOx缓冲层虽然能防止离子轰击,却因缺乏化学键合而导致机械强度薄弱,一旦受到反复弯曲或温度变化,层间便会脱离(图1a)。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提出了“双缓冲层”概念:先沉积一层致密SnOx保证电导通畅,再在其上覆盖一层疏松SnOx,用以释放应力和吸收应变能(图1d–e)。这种结构相当于给电池“加了一层缓冲垫”,既能稳固“电子高速路”,又能分散外界冲击。显微镜分析显示,疏松层呈多孔结构,能有效“吃掉”外层沉积时的离子轰击能量;而致密层保持平整均一,确保载流子顺利传输。拉伸测试表明(图1h–i),该双层界面粘附功高达0.34 N/mm,是单层结构的五倍,彻底解决了C60/SnOx界面的“脱层隐患”。
![]()
图1:双缓冲层柔性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结构及SnOx层调控设计。
调控SnOx微结构:应力释放与电子优化
研究团队通过调整ALD工艺中的吹扫时间,实现SnOx薄膜从致密到疏松的可控生长。当吹扫时间较短(2秒)时,部分前驱体残留导致化学气相沉积(CVD)式生长,形成松散多孔结构;吹扫时间延长(10秒)后,薄膜趋于致密平整(图2a)。这类“可调结构”带来了不同的物理性能:致密层具备更高折射率和功函数,有利于载流子传输;疏松层则更能分散微应力,减少等离子体轰击损伤(图2d–f)。进一步的光致发光(PL)和时间分辨测试表明(图2g–i),疏松SnOx层可有效抑制非辐射复合,提升界面稳定性。简单来说,致密层“导电”,疏松层“抗震”,两者协同,使电池在高效与柔性之间达成了完美平衡。
![]()
图2:不同吹扫时间下SnOx薄膜的物理性质与界面电学特性。
效率与轻量化的双突破
在性能测试中,团队以不同厚度的硅片(60–240 μm)为基底,构建了一系列柔性叠层电池(图3a–b)。结果显示,当硅片厚度降至60 μm时,器件不仅轻至4.38 g,还能实现高达33.35%认证效率(图3f)。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将这一结构扩展到M6尺寸(261 cm²)的电池上,依旧获得29.8%(Fraunhofer ISE认证)的世界纪录性能(图3g),超过了传统单晶硅电池的物理极限。该柔性电池能在半径仅15 mm时折叠不裂(图3h–i),功率重量比高达1.77 W/g(图3j),在全球光伏技术对比中位居“轻量高效”区间的顶点。这意味着未来的太阳能装置或许能“像纸一样轻”,但仍能“像硅一样强”。
![]()
图3:不同厚度硅基柔性电池的光电性能及轻量化对比。
极限工况下的稳定表现
在长期耐久测试中,采用双缓冲层的柔性叠层电池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在持续1500小时光照下仍保持87.7%输出功率(图4a);在IEC标准的250次冷热循环中(-40°C~85°C),性能保持率达97.2%(图4b);湿热环境(85°C、85%RH)下运行1000小时后,仍保有94%初始效率(图4c)。机械可靠性方面,设备经历4.3万次弯曲循环后仅衰减2.6%(图4d)。光致发光成像(图4e)显示,传统结构在弯曲后出现明显暗斑,而双缓冲层器件仍亮度均匀,界面完好无裂纹。这一成果证明,SnOx双层结构能在“高温、高湿、高应力”多重环境下维持稳定运行,为柔性光伏器件的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
图4:长期光照、冷热循环及弯曲疲劳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不仅刷新了柔性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效率纪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兼顾机械韧性与电学性能的普适策略。通过精准调控ALD过程中的原子堆积模式,研究团队实现了“电—机双优化”的跨尺度设计,为下一代可卷曲、可穿戴、可集成光伏系统提供了全新思路。未来,这一“双缓冲层”概念有望推广至钙钛矿/钙钛矿叠层、CIGS等多种体系,推动超高效柔性太阳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