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月10日,“银行App迎来关停潮”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相继关停旗下部分App,涉及信用卡、直销等领域,甚至不乏国有大行的身影。
其中,中国银行于9月底宣布,其缤纷生活App将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迁移完成后,缤纷生活App将停止下载注册,并逐步关停服务。
10月上旬,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因直销银行业务调整,北京银行直销银行App、直销银行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原直销银行相关业务功能已迁移至北京银行“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而浦发银行旗下专注于按揭贷款与车贷等业务的“甜橘”APP已于今年3月注销。
要知道,此前信用卡App关停集中于中小银行。2024年全年已有10余家中小银行完成信用卡App下线,2025年前10个月又新增至少6家,包括北京农商行、江西银行、渤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四川农信联合社等,均把功能并入主手机银行。
拉长时间来看,2023年以来,已有逾20家银行停止运营旗下部分App。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4年11月发布的消息,民生直销银行、昆仑直销银行等25款App主动注销备案,涉及理财、企业金融、消费信贷等多个细分领域。
所谓“直销银行”,是一种不设立实体网点,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线上渠道独立运营的商业银行模式,2013年9月北京银行先行试水这种业态。而就在10月10日,北京银行公告称,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今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这也被视为直销银行的“落幕”。

网友VS银行,在想什么?
对于银行密集关停整合App的操作,网友们纷纷表示支持。有的直言“早该这样了”,有的认为“每个银行有一个App就行了”。
例如,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银行App太多了”的吐槽超过了1万条。不少网友认为,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十几个五颜六色的银行App没有必要。“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收款各一个……手机上到底要装多少个银行App?”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App关停整合潮的出现,一方面有助于银行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但对于银行而言,想得可能要复杂得多: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备案自律管理情况通报,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836家机构的2664款移动金融App完成备案,相当于平均每一家金融机构有3.18个App。
因为对于银行来说,多一个App就意味着多一个入口,而这可能转化为更多交易——无论是直销银行的无网点、高收益,还是信用卡的低门槛、多权益,目的都是利用流量红利来深度开拓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App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触点,同样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不少银行把业务需求拆分开来,主银行、企业银行、信用卡、跨境业务、普惠金融、中小企业、海外业务等垂类App不一而足,以至于有的银行旗下相关App能达到十几个。
问题是,银行可能没有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相比社交、购物等互联网“高频”应用场景,金融的“低频”想转化为“高频”并不容易。
不少银行App功能单一、占用内存不说,操作也较为烦琐,不同业务需要在多个App之间跳转。在部分银行,用户查账单要装信用卡App,买理财又需要回到手机银行,登录密码、资产信息难以同步,有时办一笔跨业务的小额缴费也要在两App间复制卡号。
从用户沉淀来看,数量众多的银行App效果不及预期。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手机银行App用户黏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0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4.54次降至2.86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建议,首先,银行要优化移动生态,集中资源升级主App,整合信用卡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强化客户分层与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活跃度;其次,要强化数字能力,推进IT架构分布式转型,引入AI、大数据,实现智能服务与自动化风控;再次,要探索多元服务,主App可拓展财富管理等增值服务,结合“金融+生活”场景增强客户黏性;最后,要筑牢合规安全防线,保障数据迁移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综合自中国基金报、中国新闻周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