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历史有时候比小说还难写。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刘晋钰这个名字,不常在主流的抗战史里浮现,却在蔡孝乾叛变后的地下工委大案中,被保密局特务揪了出来。他不是那个身披军装冲锋陷阵的人,却偏偏成了电力系统的舵手——硬生生把技术和信仰绑在了一起。你看,老蒋的人本以为名单上抓到的大多是小人物,哪想到,还真坐着个电力“一把手”?
蔡孝乾倒戈之后,1800余名地下党人被捕审。保密局盯着名单挨个查,字里行间全是血和泪。其实名单上的绝大多数人,也许只是交了点党费、进过几次会,你说抓这些人有多少实质作用?可偏偏就有些要员,比如刘晋钰,他的出现让特务们愣了一下。“怎么是他?”但人已到,身份已定,后悔来不及。
福州人刘晋钰,老乡有吴石将军,但命数天差地别。很多人学生时代爱用“学霸”自夸,这词倒是真的贴在刘晋钰身上不掉。复旦电气系、法国巴黎大学电力工程硕士、法语熟练——二十世纪初能这样出国深造,回来还带着洋文凭,把自己扎在复旦教书,这创造力放到今天也难得。明明可以在法国留着,机会不少,生活不愁,他偏偏1973年代回了个穷困、动荡的中国。“你说他是图什么呢?”这是很多电气同行聊起这个人的时候,总会突然停下来问一句。
他回国的时候,1923年,全国乱成一锅粥。教书育人还真不是什么风花雪月,是带着理想奔着痛苦去的。日军进攻上海那年,刘晋钰担任闸北水电公司总工程师——这个时候你要选,是待在后方安全地带做计划,还是冒着炮火爬上电厂修线?刘晋钰选择了后者,他带工人抢修水电设施。你说修好了又被炸、炸完又修,那种反复折腾怎么熬得住?但偏偏他熬住了,还每次都亲自带头。有人觉得他傻,“换成我,出头谁愿意?”但他就这样硬生生撑下来,军民的水电没断。
后来抗战爆发,上海已不再是后方,云南才是。刘晋钰到了云南,主持建了昆湖电厂,钻过山洞修火力发电厂,还试验了抗炸的新思路。说来说去,就是把技术活变成救命稻草。这也不是谁都能干,条件苦,人手少,经费紧,时不时还有日军来轰炸。结果,他愣是把设备抬到宜良和嵩明中间的山洞里,硬生生整出个2000千瓦火力发电厂。资料汇总来看,这是国内头一个“山洞电厂”。搞电力的同行至今翻到那批建设记录,有时候会心想: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几十个部门审批、好几年资金才落地吧?
![]()
抗战胜利以后,刘晋钰被派去接管台湾电力公司,职位高得很,电网、档案、设备全归他管。他是不是就想安安稳稳做技术官僚?还真不是,他的儿子刘登峰是个党员,这事不怎么好说。你要是翻台湾那批地下工委档案,会发现组织让刘登峰以“王健”化名入台,负责转抄新华社消息、联络蔡孝乾工委。儿子的革命工作潜移默化影响了父亲,一家子慢慢走到了反对国民党阵营。也有人会问,“刘晋钰明明掌握资源,为啥不自保?”
其实老刘头更关心技术造福老百姓,啥“反蒋”、啥“情报”,都被儿子一家带动着。甚至他答允儿子,“台湾解放了,我要帮忙保护电力公司资产,保存档案,等解放军来接收。”这话听起来像是职业操守,背后也是一种默契。家里几个儿子也都是党员,五个口并肩干革命,这阵仗在那个年代挺少见。
![]()
刘家老二刘登元在华中大学,组织让他赴台进台湾大学,以学生身份掩护地下工作。大哥刘登峰、三弟刘登明做了党员介绍人。如果不是家里都“红透顶”,谁让他们牵线入党?三弟刘登明到台湾,按计划与接头人秘密交接。化名“黄若海”,见面时才发现对方就是自己哥哥。这种偶然还是必然?估计谁都没想到。
刘晋钰的小儿子刘登胜,刚14岁随母亲赴台,不到两年掩护下秘密加入了党。这几兄弟虽说成长轨迹不同,但一个理想就是盼望台湾解放。不仅是亲人,也算革命伙伴,这种复杂关系让人有点分辨不清了。
![]()
这一家五口到底有多少风雨?历史档案很难一言说清。1949年“光明报”事件,特务抓捕范围越来越广,地下工委成员无一幸免。信息线索大多指向蔡孝乾,他的身份和住址被掌握,1950年初被抓。起初,他趁特务疏忽成功脱身,但生活清苦、忍受不住,自己露面买牛排被再次抓获。这思维反反复复,让人难以理解,人是不是非得追求一点小快乐?最后还是被捕。
蔡孝乾被抓后,一口气供出了大量名单。朱枫、吴石、陈宝仓、聂曦等人身份暴露,最终牺牲。这样的决断到底算不算背叛?有人说“现实逼的”,有人骂“良心坏了”。历史怎么判?也没个统一说法。吴石将军等人的牺牲只是开始,老蒋已是草木皆兵,凡涉“通共”必除。“就算老部下来求情也没用!”李玉堂、李仙洲这些带兵玩命的人,最后靠不住老关系。
李玉堂案,审判长是钱大钧,历年同僚也都在场,试图保他一命。老蒋一句“耻”直接发话,司法程序成了摆设。吴石案同样如此,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都动了心思但是无能为力,“蒋介石发话,不留情。”从官僚体系里想钻空子,不可能。
有人觉得这样对待技术人才有点绝情。但谁让刘晋钰“通共”了呢?贡献再大,一旦涉政,老蒋不会手软。蔡孝乾交代刘晋钰一家五口通共身份,保密局特务直接登门,来不及一点余地。
到了1950年7月17日,吴石将军遇害一个月后,刘晋钰也死在了马场町刑场。据台湾“二七部队”相关档案,目前已可查明刘晋钰即使在最后关头也没有选择妥协。他是硬着头皮把技术和信仰绑在一起的。究竟是血性呢还是傻呢,这种敢留一命的气魄,不常见。
不过,事情也不是全盘黑暗。刘家的四个儿子反而在残酷搜捕下安全撤离台湾。刘登峰早就察觉单线联系的党人消失,报告组织后奉命撤离。刘登元、刘登明则是在1949年“四六事件”后,紧张任务下接令返回内地,连刘登明的未婚妻匡敏也一起离开。最小的刘登胜,年纪小、学业重,组织没派他干太危险的事,因此逃过一劫。最后,他跑去美国马萨诸塞读书,成了数学教授。身份一直没被兄弟发现,1974年回国讲学兄弟四人才恍然得知,这秘密断了二十多年。
四兄弟重聚,谈起父亲,心里话交错着——敬佩也有遗憾。有人问,“如果当年刘晋钰选择撤退,该不会走得更久吧?”结果没有,他留了下来,面对危险不闪躲,自己扛下了所有。是不是太执拗了?也许不是,至少兄弟几个都觉得,这种坚决虽然带来牺牲,但换了他们,也会这么做。
刘晋钰牺牲的那年,台湾白色恐怖最盛,没人敢收尸。最后由堂弟刘晋柯冒险背走遗体,家族算是留了个念想。这些事说出来,都是真实的细节,官方资料、家族回忆都有佐证。2011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也算迟来的肯定。
**技术人员不是都喜欢安稳的生活;信仰也不是只有枪炮才值得歌颂。**
**历史里很多无名的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故事到这,你说刘晋钰到底是不是“牺牲者”?表面答案很简单,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