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学术圈月度十大好书”榜单特邀法学圈知名学者、资深编辑组成评审团,由法理学者刘显刚先生担任评审召集人,结合出版机构申报、自荐和读者推荐,本着“客观、专业、公益”的原则,遴选国内新近出版且广受好评的泛法学类学术图书,在次月10号发布榜单(申报及推荐截止日期是每月月底[特殊情况可放宽到次月月初],可添加评审事宜专职秘书微信muxihuaibai具体对接)。
经过评选,评审团推荐以下图书上榜“2025年9月法学学术圈十大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
1
法社会学经典五讲
![]()
法社会学经典五讲
季卫东 著
商务印书馆
评委推荐:在危机与大转型的时代,回归经典恰是破局的关键。著名法学家季卫东先生以其深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与本土法治实践经验,为我们献上了一本法社会学的通识必读之作。本书精选埃利希、韦伯、齐美尔、福柯、卢曼五位奠基性人物,构建起理解法社会学的"五角星"知识图谱。作者不仅深度诠释埃利希的"活法"理论、韦伯的合法性支配、齐美尔的微观秩序机制、福柯的权力规训分析以及卢曼的系统论法学,更揭示出这些经典理论与中国式秩序原理的深层关联——齐美尔与福柯尤其为解读本土社会提供了关键线索。
全书最大亮点在于独创的分析框架,通过重新定位三大宏观与两大微观理论,清晰呈现核心命题与关键概念的内在关联,为解决中国社会与法的现代化难题划出精准的"辅助线"。这种将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经验熔于一炉的写法,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彰显了现实的关怀。无论是法学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能通过这部著作获得理解法治范式转换的可靠罗盘。登堂入室,此其时也。
2
论文写作问题清单:55种常见错误的识别与订正
![]()
论文写作问题清单
55种常见错误的识别与订正
田洪鋆(吉大秋果)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写论文如走迷宫,最怕的不是没有方向,而是走了半天才发现——全是死胡同。这本《论文写作问题清单》正是为你准备的"避坑导航仪"。不同于传统写作指南的"正面说教",作者另辟蹊径,用逆向思维带你直击55种高频错误。从标题、目录到论证框架,近百个真实"翻车现场"(均来自多年评阅一线)被系统拆解为"错误示例-解析-订正"三步闭环,让你清清楚楚看到:错在哪儿?为何错?怎么改?更妙的是,全书口语化表达如师生对谈,零基础也能轻松消化,自学不再枯燥。这不仅是一本"错题本",更是一套完整的写作思维训练系统。模块化设计让你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在纠错中反向构建正确认知,效率倍增。教师亦可借此快速建立案例库,让指导事半功倍。与其在完美范文前望洋兴叹,不如从别人的错误里学聪明——这本吉大教授亲撰的论文写作实用手册,正是为你省掉走弯路的学费。
3
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
![]()
法史万象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
景风华 著
广雅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 :读法律史,最怕堕入故纸堆的尘埃。这本《法史万象》却如一束光,照亮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鲜活面容。作者从皋陶獬豸、大禹泣囚等神话传说起笔,叩问古人对公平正义的终极关切,让"天人之道"不再是玄远空谈;进而深入礼法肌理,借公主称谓、嫡庶继承、丧服制度等细微切口,精妙剖析"法律儒家化"如何织就传统社会的秩序网络——从曹魏"八议"入律到唐律"继母如母",礼的伦理与法的规则在此深度融合。更棘手的是情法张力——血亲复仇案中,汉代"亲亲得相首匿"如何为亲情划线?儿童杀人案中,清代秋审"可矜"条款怎样体现"恤幼"之情?正是在这些难题中,古法的现实智慧与人性温度尽显无遗。
全书最动人处,在于将高深的制度史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叙事。数十幅彩图让历史场景跃然纸上,通俗而精准的语言如老友对谈,举重若轻地串联起碎片化的法史知识。这不是简单的法条罗列,而是一次理解中华法系精神内核的深度对话。若你欲探寻中国传统法律的"所以然",这本书便是那把开门的钥匙。
4
泄露!:数据安全法的失灵及完善
![]()
泄露!
数据安全法的失灵及完善
[美] 丹尼尔·J.索洛夫 等著
张贤伟 译
商务印书馆
评委推荐 : 数据泄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纪录——但讽刺的是,我们的法律制度却始终在"治标不治本"。美国顶尖专家索洛夫与哈佐格在这本力作中,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法律过度聚焦于泄露事件本身,却刻意回避了最根本的真相——人,才是数据安全链条中最脆弱的环节。两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行业洞察,颠覆性地将公共卫生理论引入数据安全领域,构建起一幅"整体性法律蓝图"。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事后追责与惩罚,而是主张让所有责任主体共同担责,在隐私保护与安全保障的动态平衡中拓展安全边界。更可贵的是,他们直面而非逃避人性局限,将预防措施置于核心,用精准的风险评估框架替代口号式规制。
这不是一部冰冷的法律技术手册,而是一份充满现实关怀的制度重构路线图。对于立法者,它提供了超越碎片化立法的系统思维;对于企业,它指明了从技术崇拜回归人性认知的路径;对于每个身处数字时代的个体,它揭开了一个真相——数据安全,终究是关乎人的命题。当谈论数据安全,我们为机器设置了层层堡垒,却对人的弱点视而不见。这本书,正是要让法律重新学会"看见"。
5
殊途同归: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
殊途同归
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范忠信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评委推荐:当苏力叩问"什么是你的贡献"时,范忠信教授用四十年深耕法律史的功力,在这本《殊途同归》中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寻找中西法制文明的深层共性,为中国法治现代化锚定文明基因。本书最卓越的学术胆识,在于采取"求同"而非"辨异"的比较进路。当学界惯于强调中西法律文化的"鸿沟"时,作者以宏阔视野与缜密考据,从亲属容隐、严法治吏、性犯罪惩治等关键议题切入,揭示出表面差异下的深层暗合——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制度设计,竟共享着对正义与秩序的普遍追求。这种"在传统中发掘现代性"的视角,让"礼法融合"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成为理解"中国式法治"的活水源泉。
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学术考古,而是直面当代法治建构的根本问题:若不能厘清中西文明最初的共通起点,我们又如何在千年变局中择定可行的变革路径?书中对"原罪"观念与自然法思想的并置剖析,对道德刑法化背后伦理逻辑的贯通阐释,都在为中西法文化的"珠联璧合"铺设理性之桥。这是一本90年代首发即震撼学界的经典,至今仍是法律史与比较法领域的必读之作。若你渴望理解中国法治的文明根基,并在全球对话中确立主体性,这本书能为你开启一扇思想之窗。
6
杂话乡土社会
![]()
杂话乡土社会
费孝通 著
商务印书馆
评委推荐:如果《乡土中国》是费孝通为中国社会学树立的经典路标,那么这本《杂话乡土社会》便是他在思想田野里留下的最初脚印——1947年,那些未经修饰的学术草稿在《世纪评论》上先行问世,14篇"杂话"竟已勾勒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命题的雏形。这不仅是《乡土中国》的"前传",更是一场穿越78年的思想现场。
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商务印书馆以严谨的学术校勘还原了这些原始文本,更添学者吕文浩的导读与杨清媚译校的雷蒙菲尔德《乡土社会》,让这场跨时空对话更具厚度。书中,费先生以"从实求知"的锐度剖析乡土社会的"熟人"本质:土地中心的自给自足、亲疏为轴的人际关系、礼而非法的秩序维系,乃至"文盲文化"的深层合理性——这些洞察至今仍是我们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密钥。当现代化浪潮持续冲击乡村共同体,重读这些"思想草稿",不仅为先知的学术历程增添鲜活注脚,更为我们理解变迁中的乡土中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点视角。这是一本值得与《乡土中国》并置珍藏的"先知手记"。
7
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月照崇徽
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刘广丰 著
大学问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委推荐:若你只读过"狸猫换太子"的野史或正史中"女主干政"的冷峻判词,这本书将给你一个更立体、更公允的第三视角——它既是填补真仁之际政治研究空白的学术力作,更是为传奇女性立传的温情之作。作者以"女性视角"为刃,却绝不落入"女权爽文"的窠臼。他像一位贴身史官,带我们钻进宫廷帷幕,看刘氏如何以卖艺孤女的敏锐身段,在士大夫围剿与皇族猜忌间跳出一支"克制之舞"——贬谪政敌却从不流血,垂帘听政却不改元称帝,将偏殿题匾"崇徽",让一座偏殿成为帝国权力的隐形圆心。书中不仅广泛征引正史、奏议、宋人笔记,更借鉴心态史学抉发刘后的"女主意识",与武则天、萧太后比较考察,客观呈现男权社会中女性主政的真实处境。
诚如杨果、王瑞来等宋史大家所言,本书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有突破,既全景展现了宋真宗至仁宗朝君臣互动、党争博弈的复杂实相,也深刻揭示了"礼的伦理"与"法的规则"在女性主政下的特殊张力。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政治史,更是一曲月光般柔韧而审慎的权力史诗。
8
厚土无疆: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
![]()
厚土无疆
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
[英] 杰西卡·罗森 著
李晨、陈北辰 译
中信出版集团
评委推荐:当一位深耕中国考古五十余载、在大英博物馆研究玉器青铜器原件近三十年的国际汉学大师,决定用十二座墓葬重述中国故事,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厚土无疆》,更是一把通往古代中国心脏的钥匙。罗森教授以"他山之石"的宏阔视野,却带着让中国读者倍感亲切的沉浸笔调,将良渚、三星堆、殷墟等文明坐标串联成一部壮丽史诗。她揭示的不仅是青铜时代国家文明的诞生,更是植根于中原腹地的祖先崇拜如何塑造了中国物质文化的独特基因——长城内外、长江流域,这片"厚土"上生于斯、葬于斯的先民,用墓葬构建的宇宙观与西方截然不同。
本书最震撼处,在于通过跨区域物质文化比较,一次次指出中西方人的本质差异:中国文明的独立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恰在与欧亚草原的持续互动中淬炼而成。180余张手绘遗址图与考古实拍图,让文物与遗址"开口说话",成为博物馆时代最好的文旅导读。这绝非冰冷的考古报告,而是一位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师,用半个世纪的学术积淀,为我们呈现的"中国制造中国"的鲜活图景。当罗森教授带领我们从墓葬透视生前世界,那些尘封的器物便不再是静默的遗产,而是中华文明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
9
魏玛文化 : 置身事内的局外人
![]()
魏玛文化
置身事内的局外人
[美] 彼得·盖伊 著
刘森尧 译
方尖碑 | 译林出版社
评委推荐:魏玛共和国——夹在两次世界大战废墟间的短暂存在,竟迸发出20世纪最激进、最璀璨的文化奇迹。思想史大师彼得·盖伊以犀利笔力,为我们重现了一个"局外人成为主角"的黄金时代图景。从包豪斯建筑的革命性极简到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美学,从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深掘到马列维奇构图的抽象暴力,盖伊不仅描绘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如何站上历史舞台中心,更剖开了现代性巅峰下暗藏的毁灭预兆。他笔下的魏玛,既是理性社群的妥协与批评,又是秘密中诗的力量;既有儿子们表现主义的反叛,也藏着父亲写实主义的复仇——所有激情与焦虑,最终都指向对"完整性"的绝望追寻。在今日世界面临文化断裂与身份焦虑之际,重读这本经典,不仅是回望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更是在魏玛的警示中,辨认我们自身的困境。盖伊的剖析,让每个思考现代性命运的人都无法回避——当"局外人"成为主角,辉煌与毁灭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10
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论可信度
![]()
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
论可信度
[美] 德博拉·陶克海默 著
沈乐慧 译
风之回响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评委推荐:当受害者终于鼓起勇气发声,迎接她的为何往往是质疑而非信任?这个令人不安的悖论,正是法律学者德博拉·陶克海默在本书中掷出的核心叩问。作为性暴力研究领域的权威,她独创的"可信度复合体"理论,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潜藏在法律条文与社会认知中的隐形绞索——这套机制如何系统性地消解受害者的声音,让旁人对她们的讲述充耳不闻。陶克海默教授的深刻之处,在于她不仅揭示现象,更剖解权力运作与可信度判断之间的深层关联。基于亲历的典型案例与跨学科前沿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神经生物学),她揭示出"完美受害者"迷思如何将责任转嫁、让挑剔成为常态,以及这种系统性扭曲对幸存者造成的持久性二次伤害。作为前检察官与现任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她以学术的严谨与实践的洞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伤害图谱。这不是一本仅关乎性暴力的著作,它叩问的是正义的社会建构本身。在"Metoo"运动席卷全球的今天,本书为我们理解为何"公正响应机制"如此难产提供了关键钥匙,也为每一个关心社会正义的读者指明了改变的方向——真正的修复,始于倾听机制的重建。
更多佳作持续推荐,谢谢关注!
荐书合作请添加评审团专职秘书微信(微信号muxihuaibai)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