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又是清晨的阳光。刚过60岁的王阿姨,最近精神有些恍惚,她总觉得自己身体一直很健康,不咳嗽、不胸闷、每天还能跳广场舞。可女儿非要拉她做个体检。起初,王阿姨心里还暗自嘀咕:“一点病兆都没有,体检不就是走个过场嘛!”
谁知,体检报告出来时,全家都愣住了:肺部低密度小结节,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王阿姨懵了,反复追问医生:“怎么可能?我没有任何不舒服啊!”医生却耐心解释:“肺癌早期超70%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明显不适往往已到中晚期。”
你是否也曾觉得,身体没啥感觉就代表一切安好?“无症状肺癌”登上热搜,不只是年轻人的焦虑,而是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
“早期肺癌大多没有特异性症状。”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在一次公众讲座中直言,“在我国新诊断的肺癌患者中,超过60%是在常规体检时无意发现的,且大多数自觉‘一切正常’。”
其实,肺组织本身几乎没有痛觉神经,肿瘤增大到影响气管、胸膜或压迫邻近器官时,才会出现典型的不适,此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约82万人,其中每10人就有6人发现时已是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唯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方式。”权威指南一再强调。
但为什么“无症状”反而更危险?一是大多数人容易疏忽,错过最佳干预期;二是很多人对体检不上心,等到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才就医,肿瘤多已发展到晚期。数据显示,早期肺癌(I期)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到了IV期只有个位数。
虽然绝大多数早期肺癌没有典型症状,但医学界总结出一些“隐秘信号”,值得格外关注。
咳嗽声变、咳嗽性质改变:原本只是轻微清嗓,几周后咳嗽越来越重;或者突然变成夜间加重、持续干咳,老人常误以为是“慢性气管炎”。
![]()
声音嘶哑:近期说话声音沙哑,尤其是从未有慢性喉炎史的中老年人,要排查喉返神经是否受侵犯。
胸闷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爬楼梯、做家务时突然喘不过气,或和同龄人比总显得力不从心。很多人以为是心脏问题,但3项大样本研究发现,肺癌早期侵犯气道可导致隐匿性缺氧(尤其是女性表现更不典型)。
间断低热、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低烧或近1-2个月体重悄悄减轻超过2公斤,不要只怪“年纪大了”,要警惕代谢性疾病或肿瘤因素。
反复发作性肺炎或胸部感染:老打喷嚏、呼吸道感染反复不愈,需警惕是不是有潜在肿瘤阻塞了气道。
![]()
很多中老年患者忽略第3点,活动耐力下降,总归为‘年纪大了’,实际可能正是癌细胞在悄悄作祟。医生特别提醒:家人一旦发现这3-5项信号,建议立即到正规医院胸外或呼吸专科就诊。
既然“无症状肺癌”如此隐蔽,还能靠啥察觉?权威专家推荐。
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早期筛查利器。和传统胸片相比,低剂量CT的肺癌检出率可提升30-40%,能发现直径小于6毫米的微小结节,辐射剂量却只有普通CT的1/5,大大降低了健康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年满50岁有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家族有肿瘤病史者,应每年主动接受一次低剂量CT筛查。曾有一项涉及14万中老年人的国内大样本数据显示,坚持3年每年筛查,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了72%,且5年生存率大幅增加。
![]()
除此之外,合理膳食、定期体检、追踪自身健康信号,也能帮助早期发现异常。例如:每日摄入约120-150毫克维生素C,有助于肺部黏膜修复;适量有氧运动(如慢走、游泳)能降低肺部慢性炎症风险;远离二手烟、控制室内空气质量,则是根本预防之道。
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尤其是高危人群切莫侥幸,觉得“我没事”,很可能只是病灶还没发声。
随时关注身体“微变化”,比如气短、体重骤降、出现夜间咳嗽等信号,哪怕轻微也要引起重视,别等症状明显才追悔莫及。
营养适宜,忌讳不明偏方。膳食均衡,戒烟限酒,“包治百病”的“神药”不要轻信。
![]()
定期体检,主动咨询医生。要建立健康档案,每次体检问清自己的肺部情况,如有异常结节,按照专业建议随访复查。
家人互相提醒,形成健康“监督小组”。有家人的监督与支持,更能持续做好健康管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