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师减负八项措施”,包括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在快速变化的民办教育图景中,国际学校的教师身处光环与压力交织的双重现实当中。
顶思的最新调研揭示了一幅更为现实的画面:教师群体中既有满怀热忱的耕耘,也有无人倾听的困境。当学校倾力于课程创新、学生成长时,是否了解过教师们被长期忽视的“真需求”?
本文转自“顶思”(ID:idingsi)
![]()
![]()
今年下半年,顶思发布了教师发展综合问卷,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参与,共计回收超过431份有效问卷,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成都、江苏、浙江、天津、河北、湖南、山东等省(市)。本次调研覆盖了来自民办双语学校、公立国际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不同背景的教师,其中民办双语学校占六成。
调研揭示,国际化学校的讲台主要由26-45岁的教师主导。其中,26-35岁教师占比49%,36-45岁教师占比44%,两者合计占据了样本的绝对主体。而其中,女性占比更高。从学历背景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66%。此外,从教龄结构来看,教学经验在6~10年的教师群体占比最高,构成了主力军。
这意味着,学校依赖的中坚力量既葆有年轻教师的活力与可塑性,也在学术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上具备了深厚基础,同时还具备了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课堂掌控力。
![]()
然而,对比中外教数据,我们也能明显看到差异——
外教团队在年龄分布上更为成熟,46-55岁教师占比高于中教,15年以上教龄的外教数量也明显高于中教。此外,外教的学历背景同样亮眼,硕士学历为主力,但博士占比显著高于中教团队,体现了其在学术深度上的优势。
同时,与中教相比,外教的职称结构更为完整,拥有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均占27%,分布均衡。这与其职业发展路径和国际通用的学术评级体系衔接更为顺畅有关。和外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半数的中教没有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不足三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化学校体系与传统教师职称评价体系间的衔接尚不顺畅,也可能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纵向发展空间。
![]()
![]()
中外教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占比
(根据问卷调研数据统计)
![]()
本次调研深入探查了教师的职业支持需求,也从问卷回复中瞥见了共同的压力与不同的渴望。
共同诉求:对专业发展与资源支持的高度期待
![]()
![]()
在职业支持的最重要项(前三位)选择中,“更多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中教68.75%) 与 “学历提升支持Advanced Degree Support ”(外教72.73%) 分别成为中外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同时,“教学资源库与技术支持Teaching Resources & Tech Support” 也受到双方共同高度重视(中教59.38%,外教45.45%),显示出教师们对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强烈渴望。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晋升与评优机会透明化也是中外教的普遍需求。
差异化的支持形式:“向外寻源”VS“向内共生”
![]()
![]()
在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形式上,中教与外教展现出差异化的需求图谱。中教群体(68.75%)最青睐“提供海外教育机构访问机会”,同时“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也是其高度关注的选项,这共同反映出他们对于拓宽外部视野、嫁接前沿学术资源的强烈渴望。
相比之下,外教的需求则更为聚焦内部支持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与“经济资助Financial Grants/Scholarships”两项(均占54.55%)共同位列其首选,这凸显了他们对于构建专业共同体、获得实质性回报的同等重视。
此番对比揭示出:中教的专业发展动力更多来自“向外寻源” ,渴望从更广阔的世界中汲取成长养分,以期打破壁垒、接轨国际;而外教则更倾向于“向内共生”,在既定的工作环境中,寻求社群归属与价值认可。
结构性负担:中教求“发展空间”,外教求“生活边界”
![]()
工作负担这一显性挑战的背后,是中教与外教面临的不同结构性困境。对于中教,“减少教学工作量以支持专业发展”(53.13%)是其第二重要的诉求,这实质上是在争取宝贵的发展时间与专业空间,他们希望通过减负来为自身成长投资。
而外教的情况则更为严峻,高达72.73%的受访者直指“繁重的工作量heavy workload”为核心困境,远超中教比例(21.88%提及“工作与生活平衡”)。这清晰地表明,外教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边界侵蚀”更为强烈,他们对支持的需求首先在于捍卫个人生活与工作的“边界线”。因此,统一的减负政策需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动因进行精准设计。
![]()
当前培训体系的有效性是本次调研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现有培训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对于内容的前沿性与形式的实践性上,存在明确的改进方向,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的关键一环。
培训内容:“供”与“求”之间是否匹配?
对于已参加的培训,中外教师均对“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教学基本功内容给予高度评价,这肯定了当前培训体系在奠定教师专业基石方面的成效。
![]()
然而,掌声之外,更多的是一些不容忽视的杂音,它们指向了培训内容与真实场景间的错位。
对中教而言,最强烈的信号来自“师风师德建设”培训。 尽管拥有高达72%的参与度,却有61%的教师给出低分(≤3分)。这组矛盾的数据像一个警铃:当最重要的必修课沦为效果最不理想的体验,我们或许不是在否定师德本身的价值,而是反映了对流于形式、说教灌输的培训模式的疲惫与抗拒。老师们渴望的是能真正触及教育灵魂、引发深度共鸣的师德启迪,而非简单的规则宣讲。
与此同时,外教则在“学生心理支持”领域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该项高分率低至22%。当他们站在教室前面,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需求时,培训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有力的支持。这暴露出一个严峻的缺口:我们是否真正为外教装备了融入中国教育情境、解决真实育人问题的“工具包”?
培训形式:是“坐而论道”,还是“起而行之”?
![]()
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数据为我们揭示了一幅远比想象中更为一致的图景:无论中教还是外教,他们都用评分共同投向了那些有温度、有现场、有对话的学习方式。
中教的数据指向性极为明确。他们对“国内外访学交流”给出了满分(100%高分率)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此形式的认同,更是对 “走出日常,在更广阔天地中获得启迪” 的深切渴望。与此同时,“线下工作坊/研讨会”(85.19%高分率)与“师徒制与导师指导”(83.33%高分率)的高认可度,共同印证了在真实社群中进行互动、碰撞与获得个性化指引的不可替代性。
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信号来自“行动研究与反思实践”。它虽参与率不高(38%),却收获了惊人的93%高分率。这强烈的反差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当培训赋能教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去解决自身的真实问题时,所能激发的专业成长热情与成就感是空前的。这要求我们的培训设计,必须为教师留出从“实践者”迈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跃升空间。
外教的选择同样清晰地划出了界线。他们最肯定“同行观课”(64%高分率),这与中教高参与的“课堂观摩”(97%参与率,64.52%高分率)异曲同工,共同印证了基于真实教学现场的、同伴间的观察与反馈具有至高价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线上培训,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均被一致评价为效果欠佳。
这共同宣告了一个结论:教师们摒弃的并非知识本身,而是孤立、单向、脱离语境的灌输方式。他们用选择投票,告诉我们最有效地成长,永远发生在与同伴、与导师、与真实问题的深度互动之中。
![]()
教学评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调研里还藏着一个有趣的 “共识”——中外教在 “教学评估该看什么、怎么评、怎么反馈” 上,选择高度重合。我们从数据里拎出最关键的点:
评估维度:聚焦教学核心与学生成长
![]()
![]()
从评估维度上来看,中外教共同认为教学评估最应关注的两个维度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学生学习成果与进步”(78.13%)。这清晰地表明,教师群体认为评估应回归教育本质,紧紧围绕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收获展开,而非流于形式。
评估方式:实践观察与成果分析最受认可
![]()
![]()
在众多评估方法中,“课堂观察与督导” 和 “学生学习成果分析”被公认为最有效的两种方式。这反映出教师们倾向于以客观事实和直接证据为依据的评估,而非主观或间接的评判。
反馈与应用:渴望个性化沟通与发展型支持
![]()
![]()
在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应用上,中外教师的诉求同样高度一致。“个别面对面反馈”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首选,这体现了对尊重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高达 59.38% 的中教希望评估结果能与 “专业发展支持挂钩”。这一数据强烈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教师们不希望评估仅仅是一个评判优劣、关联奖惩的“终点”,更渴望它能成为一个诊断问题、指明成长方向的“起点”,真正为个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总体来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当我们期待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时,必须首先全力激发教师的潜能。破解国际化学校教师的“发展围城”,要求我们从倾听开始,真正理解其共性的压力与个性的渴望,从而构建一个既能回应普遍诉求,又能尊重个体差异的支持性生态。这条路任重道远,但唯有如此,教师的光芒才能持续闪耀,并最终照亮学生的未来。
本文转自“顶思”(ID:idingsi)
![]()
![]()
近期直播推荐
![]()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