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500亿薪酬被否,75%股东力挺1万亿!五大KPI竟藏虚实陷阱
大家好,我是闻叔!特斯拉股东以75%的赞成票通过马斯克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这一结果比“高价购入临期商品”更令人费解,上一份500亿美元薪酬方案刚被法院判定作废,此次金额直接翻了20倍,股东们难道真的“人傻钱多”?
75%赞成票的“非理性共识”
这场薪酬方案的由来,要从特拉华州衡平法院2024年的标志性判决说起。
根据该法院第9374号案件判决书,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明确指出,马斯克2018年通过特斯拉董事会敲定的500亿美元薪酬方案存在“利益冲突”,当时董事会成员中4人与马斯克存在商业合作关系,方案未经过独立第三方估值,最终以“缺乏公允性”为由判决作废。
这一判决成为美国corporategovernance(公司治理)领域的典型案例,也迫使特斯拉调整高管薪酬决策机制。
有了前车之鉴,马斯克此次将薪酬方案的决定权完全交由全体股东表决。
根据特斯拉2025年股东大会公告,参与投票的股东持股总量占总股本的68.2%,其中75.1%投了赞成票,24.9%投反对票。
这并非股东“非理性跟风”,而是基于特斯拉与马斯克深度绑定的现实,翻阅特斯拉2024年年报可见,自2015年马斯克担任CEO以来,公司市值从2015年末的251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末的7532亿美元,十年间增幅达29倍,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3.8倍的涨幅。
马斯克主导了特斯拉多项核心战略落地:2017年Model3量产解决产能危机,2020年上海超级工厂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23年4680电池量产推动成本下降18%。
这种“创始人不可替代性”在科技行业并不罕见,但特斯拉的依赖度尤为突出,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24年Form10-K文件中明确提到,“马斯克先生的领导力对公司战略实施至关重要,其离职可能对业务运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从股东结构看,特斯拉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超65%,其中先锋领航持股6.2%、贝莱德持股5.8%。
这些机构投资者更关注短期股价稳定性,而马斯克的存在本身就是股价支撑因素。
![]()
所以股东们宁愿接受十年后的薪酬兑现风险,也不愿因反对方案导致马斯克离职引发股价动荡。
五个KPI的“虚实陷阱”
要拿到这1万亿美元薪酬,马斯克需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五项核心指标,具体内容在特斯拉2025年股东提案说明书中有详细列明。
一是累计交付2000万辆纯电动车,二是发展1000万FSD(全自动驾驶系统)付费用户,三是部署100万台Rob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四是交付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五是公司市值稳定达到8.5万亿美元。
从表面看,这五项指标覆盖了整车、软件、出行、机器人四大业务,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前四项更像是“可调节的数字游戏”,唯有第五项市值目标才是真正的“硬门槛”。
特斯拉2024年全球销量已达180.8万台,若要实现十年累计2000万辆,年均交付量需达200万台,年均增速仅1.05%。
![]()
这一增速远低于特斯拉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2019-2024年,特斯拉年均销量增速达42.3%。
即便考虑到行业增速放缓,根据高盛《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展望报告》,全球电动车市场年均增速仍将保持18%,特斯拉作为头部企业,完成200万台/年的目标难度极低,甚至可称之为“保守指标”。
FSD用户规模则存在明显的“定价弹性”,截至2024年末,FSD全球付费用户约280万,其中订阅制用户占比14.3%(数据来自特斯拉《自动驾驶业务进展白皮书》)。
当前FSD在美国市场的订阅费为199美元/月,买断价为1.5万美元。
若特斯拉将订阅费降至99美元/月,结合J.D.Power的用户调研数据,十年内突破1000万用户并非难事。
但问题在于收入规模,即便1000万用户均选择99美元/月的订阅,年均收入仅118.8亿美元,按科技行业平均15倍PS估值,对应市值仅1782亿美元,与8.5万亿美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
Robtaxi和人形机器人更是处于“概念验证阶段”。
目前Waymo在美国仅部署约7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Cruise因安全问题暂停运营,特斯拉Robtaxi尚未进行大规模路测。
Optimus人形机器人截至2025年Q1仅生产12台原型机,主要用于工厂内部测试,其商业化时间表尚未公布。
这两项指标更像是“未来愿景的展示”,难以成为支撑8.5万亿美元市值的实际依据,对比之下,8.5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堪称“天文数字”。
截至2025年5月,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约3.2万亿美元),特斯拉当前市值约7500亿美元,要在十年内增长10.3倍。
根据彭博社编制的“全球市值Top50企业历史增速榜”,仅有微软在1995-2005年实现过类似增速,但当时处于PC互联网爆发期,而十年后的汽车与科技行业是否具备同等增长条件,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
所以前四项指标更像是为市值目标“配套的故事线”,真正决定薪酬能否兑现的,只有市值这一项核心标准。
十年赌局的“隐形筹码”
马斯克敢于将薪酬与十年后的市值挂钩,核心赌注并非业务增长,而是“美元购买力的长期贬值趋势”。
这一逻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历史数据与货币政策走向的理性判断。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发布的CPI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美国CPI累计上涨37.5%,意味着2023年的1美元仅相当于2013年的0.727美元,十年购买力下降27.3%。
若按这一速度推算,2035年的1美元将仅相当于2025年的0.53美元,十年后的8.5万亿美元市值,其实际购买力约为4.5万亿美元。
2024年美联储为应对经济衰退,累计降息3次,联邦基金利率降至3.25%-3.5%。
多位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十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进入“低利率+温和通胀”周期,美元贬值速度或进一步加快。
渣打银行2025年《全球货币展望报告》指出,若美国政府债务率持续高于130%,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可能在十年内贬值40%。
按此测算,十年后的8.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前的5.1万亿美元,而1万亿美元薪酬的实际价值约为6000亿美元,年均60亿美元,与马斯克2018-2024年平均年薪(约83亿美元)相比甚至有所下降。
这种“货币时间价值”的算计,正是马斯克的精明之处。
![]()
对于股东而言,他们更关注短期利益,彭博社通过分析特斯拉2019-2024年股东交易数据发现,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周期仅1.8年,个人投资者不足1年。
只要薪酬方案不影响当前现金流,且能维持马斯克的掌舵地位稳定股价,股东便愿意投赞成票。
唯一提出明确反对的机构是挪威主权基金(GPFG),其在2025年股东大会后发布的声明中表示,“1万亿美元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挂钩机制不够透明,存在过度激励风险”。
但该基金仅持有特斯拉1.02%的股份,在24.9%的反对票中占比不足5%,难以改变最终结果。
其他反对声音主要来自小型投资者维权组织,如“股东权益联盟”,但其影响力有限,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这场天价薪酬赌局,本质是一场围绕“时间与货币”的商业博弈。
![]()
马斯克通过将薪酬兑现周期拉长至十年,巧妙利用了货币贬值的“时间差”,既降低了实际支付压力,又向市场传递了“长期深耕特斯拉”的信号。
股东则通过支持方案,换取了短期股价稳定与创始人留任的双重保障,形成了“看似矛盾却各取所需”的平衡。
从行业视角看,这一事件也反映出科技巨头创始人薪酬模式的新趋势。
传统薪酬多与短期业绩挂钩,而马斯克此次将目标聚焦于十年市值,打破了常规逻辑。
但这种模式并非没有风险,若未来十年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电动车行业竞争加剧,或特斯拉技术研发不及预期,8.5万亿美元市值目标可能沦为泡影,马斯克最终可能一分钱薪酬都拿不到。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更应关注的是特斯拉的业务进展而非薪酬争议,毕竟,决定股价长期走势的,最终还是电动车销量、自动驾驶技术落地进度等硬核指标。
![]()
说到底,商业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天价”,每一笔交易背后都藏着精密的算计。
马斯克的1万亿美元薪酬赌局,既是他对特斯拉未来的信心展示,也是对货币规律的精准利用。
至于十年后这场赌局的最终赢家是谁,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博弈已经为全球企业治理与高管薪酬设计,写下了极具争议却又值得深思的一笔。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特斯拉股东批准马斯克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
![]()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马斯克万亿美元薪酬三部曲之二:2018年被特拉华州法院否决的558亿美元方案浅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