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2025年的无人配送车早已脱离实验室的试验阶段,真正成为穿梭于城市街巷的“物流先锋”,仅用十个月便吸引近一百亿元资本注入,行业领军者交付数量双双突破一万台,短短四年间整体成本压缩了八成以上。
这组数字是否彻底刷新了你对这一领域的认知?过去被视为未来科技构想的无人配送,为何在当下迎来全面爆发?其背后驱动的核心动力究竟是什么?而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又存在哪些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2025年的无人配送赛道,用“飞速跃进”来形容毫不为过。新石器无人车累计交付量正式跨过1万辆门槛,单月L4级自动驾驶车辆出货量更是突破两千辆大关。
![]()
九识智能紧随其后,总交付规模同样突破1万台,而回看2024年全年,国内无人物流车销量仅为0.51万辆。这意味着,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头部企业的交付总量已是去年全年的两倍有余。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热烈,前十个月整个领域融资额逼近百亿元。其中,新石器接连完成10亿元C+轮融资、战略投资以及6亿美元D轮巨额注资,资金链条持续加固。
九识智能也成功斩获近3亿美元B轮融资与1亿美元B+轮追加投资,白犀牛、主线科技等企业亦陆续获得数亿人民币级别的融资支持,真金白银的涌入,印证了该赛道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信心。
![]()
无人配送为何突然站上风口?关键答案就藏在一个字——“省”。降本增效,正是这场变革最核心的驱动力。
根据亿欧智库2021年的报告,彼时一辆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车的硬件成本高达30万至50万元,高昂价格令多数物流企业望而却步。
但经过四年的技术攻坚与系统优化,如今的无人配送车已蜕变为极具性价比的智能装备。
![]()
以新石器为例,其产品历经六轮迭代升级,每次更新不仅显著提升感知能力、路径规划精度和运行稳定性,还能实现平均30%的成本削减,当前单车制造成本已控制在10万元以内。
综合测算显示,四年时间里整体成本下降幅度高达80%,这种降价节奏堪比智能手机时代的硬件演进速度。
目前新石器主力车型X3与X6货厢版,即便包含FSD(Full-Service Duration)全周期服务费用,官方售价也仅为11.55万元和12.51万元,几乎等同于一台主流家用轿车的价格水平,企业采购意愿因此大幅增强。
![]()
成本优势显现的同时,政策环境也在同步发力。国家邮政局明确表态支持无人物流车规模化部署,并率先启动示范性采购项目。
2024年11月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及2025年5月出台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均明确提出推动无人配送车辆的应用落地。
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持,企业在布局智能化运输网络时更加坚定果断。与此同时,国内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长期积累也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早年间业界聚焦于乘用车自动驾驶研发,未曾想到这些成熟算法与传感器融合方案,恰好能无缝迁移至低速物流场景,极大缩短了无人配送车的技术验证周期。
再加上中国消费者对新兴科技的高度包容,无论是北上广深的城市居民,还是中小城市的商户群体,普遍愿意给予这些“智能跑腿员”试用机会。
市场需求空前旺盛,“双11”尚未开启,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已发布7000辆无人车的租赁采购计划,创下全球物流行业最大规模集中招采纪录。
![]()
中通快递投入运营的无人车数量超过3000台,每日完成包裹派送逾20万件。除顺丰、京东、邮政等巨头外,极兔速递、“三通一达”等主流快递公司纷纷入局,甚至医药冷链、生鲜零售等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尝试引入自动化配送方案。
应用场景不断延展,从最初的快递末端派送,延伸至商超补货、社区团购配送、医院药品运输,乃至工业园区内部物资流转,无人配送车的身影无处不在。
![]()
多元化的使用场景极大拓宽了商业想象空间,这也是资本持续押注的重要逻辑支撑。
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指出,无人配送已迈过关键转折点,正从早期的研发测试、试点示范阶段,全面转向全球化、常态化的商业运营时代。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迅速捕捉到机遇。德赛西威与佑驾创新在9月相继推出自有品牌的无人配送车型,加速切入这一高成长赛道。
![]()
佑驾创新副总裁郭龙公开表示,年底前将实现400至500台车辆交付,明年交付目标有望达到数千台,冲击万台规模,展现出强烈的扩张野心。
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清晰呈现出从“1到10”再到“100”的指数级发展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新石器在D轮融资中强调要储备充足资源,全力迎接即将到来的规模化窗口期。
但在热潮之下,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汽车行业资深专家梅松林博士指出,无人配送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规则体系。
![]()
作为一个新兴业态,诸多制度空白亟待填补:路权归属如何界定?交通管理如何适配?事故责任由谁承担?此外,专用停车位设置、充电设施建设以及对传统快递从业人员的影响等问题,都将在商业化深入过程中逐步浮现。
余恩源坦言,行业已告别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接下来的竞争重心必然落在合规性与安全性之上。
当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厂商在车身尺寸、载重能力、感知系统配置、安全冗余机制等方面差异明显,不仅制约跨区域推广效率,也让终端用户难以形成稳定信任。
![]()
即使未来技术趋于成熟、标准趋于一致,公众对于无人驾驶设备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心理接受过程仍需时间。正如当年网约车刚兴起时,社会对其安全性和监管缺失也曾充满疑虑。
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颠覆性产业的成长都不会一蹴而就。从成本居高不下到价格亲民可用,从技术验证到批量交付,从政策观望到主动引导,无人配送车已经成功跨越了最难的“0到1”阶段。
![]()
当前行业发展的 momentum 已经形成,不可逆转。随着核心技术持续迭代、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协同日益紧密,当下看似复杂的难题终将被逐一破解。
回顾这一年来的巨变:十个月内近百亿融资到位,四年实现八成成本下降,万台交付里程碑达成——这些数据不仅是行业爆发的真实写照,更昭示着一个全新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
展望未来,当无人配送车像今天的外卖骑手一样频繁出现在街头巷尾,当“无人送达”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我们会意识到,科技重塑日常,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