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敌人已经把哈东游击区烧成一片"干净土"。游击区内野无炊烟,道无人迹。
县委和留下的党员悲愤中不免带上创伤后颓丧、消沉情绪。由于大多数干部在群众中已经公开,为敌人所熟知,难以转入地下。
经济上没有来源。主力远征,音信阙如。只能置居深山密林,工作的困难达到极点。转年春天,游击区伤寒病流行。
人家不多,差不多每进一家都发现躺满一炕。先由农民委员会、反日会支部同志病起,县委只得一个一个救治。
冯仲云还有点庆幸,和周围几个人说,就是咱们县委同志不病。以后就不好了,小马先病,刚好,仲云病;仲云刚好,朱新阳又病;
朱新阳还没好,包巨魁、于保合、老吴、小杨又病;以后,三团团长张连科也病了,在密营里躺了一炕。病人多,背粮发生困难。
![]()
两三个月中,先病先好的小马耐心吃苦地护理着病友,不久就光荣牺牲了,连名字也没留下!
疾病不但妨碍了工作,使县委不能动转,还给敌人偷袭造成了机会。敌人两次来摸养伤的地方。
第一次由于前一天转移,敌人扑了空,第二次几乎全部被消灭。冯仲云肩负着在旧区坚守的领导工作。
他安排一些面目暴露、难于立足的同志到延寿、方正、五虎林做地下工作。在珠河东南建立了以革沙河区委为中心的珠河县委白区工作部,派县委常委魏长魁任书记。
这以后苇河地下工作有较快发展,到1936年夏有反日救国会会员和青年救国会会员二三百人,全县城的武装队伍近三分之二掌握在手中。
由于苇河的工作,对日伪城市情形有所了解。后来成立了苇河县委。敌人在大烧杀之后对哈东游击根据地的进攻有所缓解。
游击区内又有少许群众迁人,封锁也有所放松。县委在开辟新区与恢复旧区的决议下,恢复了一些工作。
![]()
在游击区,在邻近地区和大屯内建立了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重新组成了中共珠河县委。在大泥河南、靠近五常县小山子镇的平原,还开辟了有两千多户人家的新区。
游击区修改了经济政策,适当照顾地主利益,取消了对农民的种种限制。在冯仲云起草的传单上,提出了允许地主收租,不限制粮食出口,
只要不当日伪奸细、走狗,不破坏反日运动,任何人都可以到反日区做买卖居住种地。
由于统一战线的恢复,赢得群众的拥护。敌人搞经济封锁,男人受检查,从城镇带不出东西来,他们自己动员女人冒着风险,把布坐在屁股下面,用大车拉出街外。
珠河中心县委又搜集游击区基干部队的残部,成立二师、三师。三师以原三团为基础,先成立。成立后和义勇军汪雅臣、"创江南"部建立了铁南联合指挥部。
以后三师在高丽营子、拉拉电、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地打了一些胜仗。汪雅臣主动要求党派干部,
冯仲云派原三团政治部主任侯启刚到他的的部队任政治部主任,派周庶泛任指导员。后来这支部队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
二师成立晚。以二团突围出来的10多人为骨干,开始与三团一起活动,春天,重新返回铁道北活动,扩充人力。
领导没有投降的小股义勇军打退过延寿伪警察队的进攻,截过敌人的汽车。
夏天,在宾县虎头山附近的李家屯有过一次歼灭日军50多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手枪39支的战绩。这次战斗以后,二团编为二师。
估计到1936年冬哈东旧区将遭受严重困难,冯仲云在春夏之交布置了二、三师的远征和县委的撤离。
二师领导路北新起的山林队,向宾县、方正一带活动。三师向南突击五常、榆树,由于敌人封锁过严,没有能打开局面,秋天被三军司令部调往海伦。
县委的撤离是分批进行的。这时县委已接到赵尚志关于召开会议解决一切问题的通知,了解到松花江下游抗日斗争迅速发展,汤原一带已开辟成广阔的游击根据地,
第一批包巨魁、于保合等人坐火车到哈尔滨,然后坐船队沿着山岭徒步前去。
仲夏夜晚,冯仲云带部队在宾县陈家油坊偷渡敌人封锁的松花江,进入蒙古山,辗转到依兰,在那里会见了赵尚志。然后又跋涉百余里经舒乐河进入汤原县境内的三军帽儿山后方密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