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探访重庆做实做细事前预防工作
突发极端天气,居民收到预警短信,提示其做好安全防范;发现“住改仓”隐患,相关部门几分钟内派发整改任务;在院坝里的“有事说是”活动中,社区居民用“身边事”交流“防灾自救知识”;社区消防通道的“智能监控”如敏锐的眼睛,一旦通道被占用立刻报警推送给网格员……日前,记者参加2025“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走进重庆市及渝中区,探访当地“贴民心”的事前预防举措,是如何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安全就在自家门口”的。
给城市装上“预警雷达”
在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大厅,屏幕上正在显示复盘数据。“今年8月9日18时,全市启动防汛Ⅳ级响应。指挥中心立刻调度104个高风险乡镇(街道)第一时间启动最高级别的Ⅰ级响应,273个乡镇(街道)陆续跟进升级响应。一张覆盖全域的防汛‘响应网’迅速织密,上下联动形成‘一盘棋’格局。”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重庆市“数字应急”项目已在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协同联动、平急转换等方面实现长效赋能,重构了风险防控底层逻辑——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范,从人海战术转向算法调度,从孤军奋战转向全域协同,最终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连全市、一脑统全局”,让市域安全真正达到可感、可视、可统、可防、可救。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进一步引入大数据运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模型分析方法,构建起多场景灾害风险综合分析模型库——就像给城市安全装上了“精准预警雷达”,当突发极端天气时,社区居民能第一时间收到预警短信,及时做好防范准备。
系统“帮着找隐患”
在渝中区应急管理局的指挥大厅里,渝中区应急管理局应急科科长廖飞指着巨幅电子屏“住改仓”监测模块的一处标识向记者介绍:“系统识别到某社区存在一处‘住改仓’隐患。不到1分钟,网格员的手机就会收到任务。5日以内,隐患处理结果就会反馈到系统中。”
隐患分分钟响应,依靠的是重庆“1356N”数字应急框架在基层落地生根。从“一键调度应急力量”到“30分钟地面响应”,“抽象的安全”变成了“可感知的效率”,推动重庆市应急响应速度较以前提升3倍、指挥效能提升1.5倍。“以前基层网格员得‘跑断腿’,现在系统‘帮着找隐患’,他们只需要‘盯着改’。”廖飞说道。
依托“1356N”数字应急框架,重庆市聚焦当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细化八大行动和22项具体任务,排查重大事故隐患2.6万个、整改率达99.1%。
院坝里讲活“安全经”
下午,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的院坝里坐满了人,社区书记组织居民分享消防安全经验知识。社区居民杜阿姨分享了她的经历:“前些天我正在做饭,做到一半就不太舒服,休息了一小会儿,结果睡着了。没过一会儿,厨房里都是烟。幸亏邻居发现后报警,才没有酿成大祸。”杜阿姨讲完,提醒邻居们,“出门要关火,离屋要关灯!”
这堂“家常课”,是安全知识“五进”工作现场的生动写照。社区书记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用邻居的经历讲防救知识,以“自家的事儿”说法规底线。同时,院坝里的安全知识展板、应急避险体验区等,让居民在唠家常中学会了“怎么防”“怎么救”。
守好“高楼里的安全”
在来福仕广场消防控制室的屏幕上,高层建筑感知系统正显示着电梯、消防通道的实时监测数据。工作人员指着烟感数据说:“上次有一户居民家窗台的杂物起火,系统立刻预警,从物业微型消防站出警到消灭初期火情仅用时8分钟。”这里也是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地,附近学校的学生路过,也会随手扫一下路边贴着的隐患报告二维码,“要是有隐患,我们路过发现也能及时反映”。
在双钢路小区,28号门口的“高楼消防码”格外引人注目。居民扫一下码,就能看到“地上楼层数”“消防维保单位”“月度检查报告”等信息。“以前不知道小区的消防情况,现在一扫码,什么都清楚了。”一居民对记者说。
从数字哨兵到院坝课,从智慧消防到“高楼消防码”,重庆把安全防线“绣”在了群众的“家门口”。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表示:“安全是和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事。我们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就是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安全就在自家门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