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一“公主”,两步一“王子”,别误会,这不是在拍戏,而是如今许多景区的真实日常。
走进各大旅游景点,旅拍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故宫红墙之下,“格格”“阿哥”款步而行;桂林漓江上,“刘三姐”们山歌响亮;青岛老城街巷里,旗袍摇曳的“民国名媛”款款走来;重庆观音桥的霓虹灯下,热门电影片段被年轻人一次次复刻;敦煌鸣沙山上,“异域美女”衣袂飘飘,宛如从壁画中走来……
![]()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六星街,游客体验旅拍项目。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无旅拍,不旅行”,已成为当下旅游圈一句流行语。如今的旅拍早已升级,不再只是请位摄影师跟拍,而是囊括了选装、化妆、造型、取景、拍摄、修图、晒图等一系列环节,更讲究的是人景交融,更追求的是沉浸式体验。
![]()
旅拍摄影师在为游客介绍拍摄场景。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那么,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
或许是“理想自我”的投射。通过场景转换,人们在旅拍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别样生活,获得一种现实生活中难以触及的“心理补偿”。
或许是“成为主角”的渴望。过去,只有名人明星才能拥有写真、MV以及影视剧体验,而且制作价格不菲;如今,旅拍也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和登台的机会。谁不想“我”是绝对的主角,让所有的风景都成为背景?
![]()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还可能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新一代年轻人更希望活出自我色彩,他们从小接受的现代教育强调自独立个性,从幼儿时期就被鼓励“与众不同”。
按下快门,旅拍并未结束。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出片”和“晒图”中。“一张美图的传播效率远超千字长文。”这并非夸张,而是当今个体寻找到的独特表达方式。而他人的点赞与评论,本质上是对旅拍者“理想人设”的一次集体认证。
![]()
10月6日,游客在江苏南京老门东景区体验旅拍写真。苏阳摄(新华社发)
年轻人渴望通过展现独特个性,赢得认同与尊重,进而在社交媒体上占据一席之地。旅拍中的他们,既是在用镜头体验多元生活、表达自我追求,也是在制造“社交货币”,让旅拍作品成为他们与别人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旅拍之所以受欢迎,正因为它集旅游、文化体验与新型消费于一体。如今的消费内容从商品转向“商品+服务”,消费类型从相对单一转向更加多元,消费动机也从实用转向精神与情感的满足。“情绪消费”“悦己消费”“体验消费”等成为精神消费的重要类型。旅拍热的背后,是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场景的焕新,以及消费业态的全面升级。
让你印象深刻的旅拍是在哪里?
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改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13版《旅拍缘何那么火》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陶语嫣)
(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