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国家安全的战场,从来都不止于看得见的边境线。
商务酒会上的碰杯声、学术研讨中的交流声,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里,都可能藏着一双双窥视的眼睛。
一场仅持续15分钟的庭审,竟让日本驻华大使亲自旁听并当场表态“极其遗憾”。
而在近十年间,17名日本公民接连因涉谍在华落网,他们披着不同的伪装,干着窃取机密的勾当。
是什么让他们胆敢跨越国境,在我国境内公然搜集敏感情报?
![]()
庭审背后的真相
2025年7月1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让“西山宽”这个名字进入公众视野。
这位60多岁的日本籍男子,不仅是安斯泰来制药在华高管,还曾担任中国日本商会副会长,在中日商界深耕20余年,人脉广泛且熟悉中国市场。
没人能想到,这位看似体面的商界精英,会在即将结束任期回国时,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拘留。
从2023年3月被拘,到2024年8月被正式起诉,再到2025年7月一审宣判,这场跨国司法进程耗时28个月。
![]()
庭审采取闭门模式,禁止媒体和公众旁听,西山宽每月仅能接受一次领事探视,且不得讨论案情核心内容。
最终,他因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这个结果让日本方面反应强烈。
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旁听后向媒体发声,外务省紧急约见中国驻日大使,要求释放包括西山宽在内的5名在押日籍人员。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始终坚定,“中国是法治国家,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只要外籍人士遵守中国法律,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
这并非空洞的表态,而是2014年《反间谍法》施行后,我国打击间谍犯罪的常态化体现。
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的十年间,已有17名日本公民因间谍等罪名在华被捕。
前《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董郁玉潜伏多年,表面上是知名评论员,实则为日本传递情报,2024年他因间谍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
日本间谍阿尾博政以学者身份在中国潜伏34年,借旅游之名深入西南腹地,拍摄标注大量导弹发射阵地等军事目标,直到2016年试图收买军工企业人员时才落网。
![]()
日本三井物产公司更是以合作研究为幌子,捐赠一台价值480万元的水稻瘟病检测设备。
在2005至2009年间,秘密向日本传输了超过1.4万份中国东北水稻叶片的显微图像,企图盗取优质水稻种子资源。
甚至有40岁的日本男子,受外务省支持来华,成功获取某通讯社内部文件,每月能领取10至20万日元的报酬。
这些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渗透案例,背后藏着日本间谍对华渗透的固定逻辑和成熟套路。
![]()
根深蒂固的渗透
日本对华的情报渗透,有着百年历史的系统性战略,早在明治维新之后,这种渗透就已开始。
1906年成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表面上是经营铁路的企业,背地里却养着4500多名情报人员。
其中2000多人专门负责刺探中国情报,每天一份调查报告,把当时中国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
如今的日本间谍,只是换了一身“马甲”,核心逻辑从未改变。
![]()
他们偏爱选择特定人群作为渗透载体,其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成为主力。
这些被招募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间谍培训,仅经过简短指导就被派往中国。
日本情报机构之所以采用这种“低成本外包模式”,算盘打得十分精明,一旦事情败露,政府可以轻松撇清关系,将其定性为“个人行为”。
2015年在辽宁丹东被捕的一名50多岁日本男子,就是典型例子,他以旅游为名偷拍边境设施,被判五年有期徒刑。
![]()
2020年释放回国后,日本政府不仅没有兑现承诺的援助,反而对他进行监视,担心他成为中国的卧底。
最终他落得失业、家庭破裂、健康恶化的下场。
在身份伪装上,日本间谍延续了“民间身份掩护”的传统,将自己包装成企业高管、学者、游客、商人等看似无害的角色。
渗透手段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级,过去的间谍靠手写报告传递情报,现在则改用加密设备传输数据。
![]()
而日本间谍的目标十分明确,集中在经济、军事、农业、地理、教育等关键领域。
他们不仅窃取军事基地位置、导弹发射阵地等核心军事机密,也收集行业数据、企业机密、优质农作物种子等经济资源。
甚至通过篡改教材、传播虚假信息等方式,试图影响社会认知,从内部瓦解防线。
每一起间谍案件都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早已蔓延到外交、经济和民间层面。
![]()
涉谍案件影响
安斯泰来高管被判刑一案,直接引发了中日之间的外交交锋。
判决当日,日本外务省紧急约见中国驻日大使,要求释放包括西山宽在内的5名在押日籍人员。
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旁听庭审后,公开表示判决“极其令人遗憾”,还声称此类案件“已成改善两国国民感情的最大障碍”。
日本外务省发言人随后召开记者会施压,要求中国“保障正当权利”“提高透明度”,上演了一出“贼喊抓贼”的戏码。
![]()
涉谍案件给日企对华投资带来了明显冲击,中国是安斯泰来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24年营收占比超过18%。
但面对西山宽案,安斯泰来只能以“不便置评”回应,处境十分尴尬。
受此类案件影响,日本企业界笼罩在焦虑之中,东京商工会议所直言“这已动摇日企对华投资信心”。
![]()
而在日本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被误导,发出“中国用人当谈判筹码”“以后日本人都别去中国了,太危险”等声音。
这种情绪化的解读,导致部分日本民众对中国产生误解,赴华旅游的意愿明显下降,间接影响了中日民间的正常交流。
但事实上,中国依法打击的是间谍犯罪行为,并非针对普通日本民众,大量合法来华的商人、学者、游客,依然在为中日友好交流贡献力量。
![]()
结语
我们不是要盲目排外,而是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不是要激化矛盾,而是要坚守法律的底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正常的交流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遵守法律的基础上。
而任何企图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无论披着怎样的外衣,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