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周日在蓝田水陆庵陈家滩村拍的照片,村里栽得水稻,看到这些水稻,想起了我家以前的稻地。以前在灞河南边有水稻地,那会地里有水渠,专门用来浇水稻的。
![]()
听父辈们说,过去骑着二八自行车去河北换粮,这个河北不是河北省,是渭河以北,就是指高陵、三原、泾阳一带地方。
![]()
那会水稻属于细粮,比较珍贵,粮食紧张,就骑着自行车带上一两袋大米,去“河北”换成玉米或小麦回来。
![]()
有网友在我的视频里评论说:经历了那个年代,太苦太苦了,每到寒冬腊月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为温饱奔走,因为大家的口粮都不够吃,天天饿肚子,他家也不例外,那个时候他只有15岁,根本不知道去泾高三的路,村里的大人们都谦他小,都不愿意让他一同去,没办法,干着急,一天晚上同村一个姓闫的老哥来到他家,说愿意带他一块去泾高三换粮,后来才知道他没文化,不会算账,一个会算账一个会认路,就这样他们俩各自己拉着架子车,准备干粮馍馍,在一漆黑的夜晚,拉着各自家里尽有的大米走向了去泾高三的道路,那个年代打击投机倒把,沿路卡点很多,如果遇到他们一定会没收了的大米,所以只能是黑夜行动,边走边打听情况,天黑夜冷拉着架子车走啊走啊,边走边迷糊,很瞌睡,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计算器,就是算盘,出门可能带算盘,手抓一把玉米豆就是一个算盘。
![]()
所以后来就有了,户口在蓝田,粮食关系在泾高三的说法。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都没听过,也是无法体会到哪个场景的。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听父辈们说,但还是难以想象,那么远的路,怎么走的动呢?太辛苦了。
![]()
小品换大米,来源就是蓝田长安换粮这个事。现在长安蓝田种水稻的比较少了,长安的桂花球大米,听说今年也种植了。
如今,那些扛过粮食、背过木头的人,大多已年过七十了。他们的肩上曾扛起家庭的重担,双脚曾踏遍秦岭的沟壑与渭河的滩涂。岁月带走了青春的力气,却带不走那段艰苦却坚韧的记忆。蓝田的山依旧青翠,渭河的水依旧流淌,只是那些关于“河北换粮”和“深山背木”的故事,成了一代人独有的乡愁,提醒着后辈们,今日的安稳日子,是用父辈的脚步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