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帮布隆迪种水稻,结果种的太好,撕毁了西方国家的伪善

0
分享至

非洲,那片被阳光炙烤的土地,有着数不尽的悲歌。

可在布隆迪这个地方,它原本有着大自然最好的馈赠: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火山灰堆积出的黑土地,肥得好像能掐出油来。

就在这片富饶之地,饥饿却像个甩不掉的鬼魂,长年累月缠着布隆迪的老百姓。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老天爷不帮忙,而是人祸。

直到一群从远方来的聪明人,揣着金黄的稻种,硬生生把这片土地的命给改写了。



布隆迪这地界儿,苦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年间,被德国和比利时这些老殖民者给占着,这地儿的农业发展方向一开始就被掰歪了。

那些老外,铆足了劲儿让布隆迪人种咖啡、种棉花,这些玩意儿能给他们自己家挣大钱,至于当地人有没有饭吃,他们才懒得管。



好不容易,布隆迪挣脱了殖民的链子,盼着过好日子,结果又一头栽进了没完没了的内战泥潭。

战火把地烧了,水利设施也给毁了,本来就脆弱的农业一下子更是雪上加霜。

想想看,2009年那会儿,这块“老天爷赏饭”的地盘,水稻一亩地才收220公斤,连非洲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全国1200万人,七成的人天天为吃饭发愁,每五个小孩里,就有一个活不过五岁。

粮食缺口大得吓人,占了总需求的三成,这就是活生生的饥饿写照。

更让人来气的是,那些西方国家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幌子,年年往布隆迪倒腾粮食。



表面上看,是做好事,实际上,这玩意儿就是慢性毒药。

那些便宜的进口粮食,把当地本来就没啥竞争力的农业市场给冲得稀里哗啦。

布隆迪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挣的钱可能连袋盐都买不起。



时间一长,谁还愿意种地?

这本地的农业就彻底歇菜了,老百姓对外面援助的依赖也越来越深。

等到西方这些援助的口子一收紧,布隆迪立马就得饿殍遍野。



这哪儿是帮忙啊,分明是使了个巧劲儿,把一个民族往绝路上推。

到了2009年,来了一群中国的农业专家,他们一脚踏上这片被饥饿折磨的土地。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里咯噔一下:水田里杂草比水稻还高,农民用最老式的锄头刨地,稻穗小得跟芝麻粒似的,产量低得可怜。

但专家们没抱怨,一头扎进了田里,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把这病根给摸清楚了:原来是种子退化了,技术太落后,化肥也缺,这些才是布隆迪农业发展不起来的关键。

中国专家们对症下药,从国内挑了16种抗倒伏、产量高的杂交水稻种子,其中就有“川香优506”,这可是久经考验的好品种。

他们在布班扎省找了块地,建起了试验田,这就是希望的开始。

可布隆迪这地方,太阳晒得厉害,水稻生长周期也比国内短,这给专家们出了个新难题。

他们原来那一套种植管理经验,在这儿就不好使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专家们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看了打心底里佩服。

他们干脆就在田边搭帐篷,白天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一趟一趟地记录数据;晚上呢,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方案。

从啥时候开始晒田,到怎么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重新调整。

有个老专家,为了看清楚稻穗灌浆的情况,硬是趴在田里看了三天,背上都被烈日晒脱了一层皮。

这份对土地、对老百姓的深情,最终真的换来了奇迹。

第一个试验季,收割的那天,当地的官员和无数农民都赶来看热闹。



当金灿灿的稻穗把秸秆压得弯下了腰,当镰刀一丈量,每公顷产量竟然高达13.86吨,算下来一亩地能产924公斤——这可是当地老品种产量的六倍啊!

布隆迪的农业部长激动得抱着中国专家,眼泪哗哗地流。

那一刻,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大突破,更是布隆迪老百姓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希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产量问题解决了,新的麻烦又来了:那些穷苦的农民,买不起贵的种子和化肥啊。

中国专家们又想了个辙,和布隆迪政府商量着搞了个“滚动基金”:先借种子化肥给农民,等到丰收了,农民卖了粮食再还钱,这钱再接着用到下一轮。



这个办法,彻底改变了布琼布拉农村省林格四村的命运。

林格四村的134户人家,以前都是靠救济粮过日子。

2018年,他们加入了杂交水稻种植计划,到了年底一算账,每家平均多收了2000多公斤稻谷。



村民们不但把借款还清了,甚至还盖起了心心念念的两层小楼。

有个村妇感慨地说:“以前孩子饿得直哭,我只能抱着他们跟着一起哭;现在家里粮仓满了,孩子上学都能带上白米饭了。”

中国专家们明白一个理儿,光给鱼吃,不如教怎么打鱼。



他们在布隆迪,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光种出高产稻米,而是把那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一点不藏私地教给当地人。

伊克基,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以前靠骑着自行车拉香蕉挣点生活费。

他因为勤奋聪明,被中国专家看中,参加了三年的培训。



从怎么育秧、插秧,到怎么防治病虫害,伊克基的笔记本写满了厚厚的五本。

现在,他已经是锡比托克省的农业主管了,带着团队管理着2000多亩稻田,亩产稳定在700公斤以上。

像伊克基这样的“本地专家”,中国专家一共培养了48个,他们当中有以前放牛的娃,有穷学生,现在都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心骨。



基特加省的艾力斯特,则把“稻鱼共生”的技术带到了布隆迪。

稻田里养鱼,鱼的粪便还能给田里施肥,这不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子跟着学。

这些年轻的“本地专家”,不光自己富起来了,还主动担起了振兴乡村的责任。



他们在村子里办夜校,用布隆迪话讲解技术要点;画生动的漫画,教农民怎么认稻瘟病;甚至把技术编成好记的顺口溜,让知识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开来。

到了2023年,已经有2000多名布隆迪农民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掌握了像“浅水插秧、深水孕穗”这样的关键技术。



中国专家们付出的这些努力,到了2022年,布隆迪农业部的数据给出了最铁的证据:全国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公斤,比2009年那会儿足足涨了218%;粮食自给率从52%直接跳到了78%,每年少进口四成的粮食,给国家省下了宝贵的外汇。

丰收带来的不光是粮食,更是整个产业链都活起来了。

新建的12家稻米加工厂,能把稻谷脱壳、包装,一条龙搞定。



以前只能当饭吃的稻米,现在经过深加工,甚至能卖到欧洲去。

1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其中有六成是女性。

以前靠捡垃圾为生的安娜,现在一个月能挣300美元,不但给家里添了缝纫机,还把女儿送去上学了。



面对布隆迪的巨大变化,有些西方媒体却跳出来说中国搞“新殖民主义”,把水稻援助说成是“政治工具”。

这种说法,在事实面前显得特别站不住脚。

西方国家在布隆迪推广的转基因玉米,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产量反而比本地品种还低三成;他们援助的农业机械,一旦坏了,零件还得从欧洲进口,修起来麻烦,结果很多都成了摆设。

更让人诟病的是,西方的援助总是带着一堆苛刻的条件:给你粮食援助,你就得削减农业补贴;捐赠农机,你就得开放市场。

布隆迪前总统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说:“他们不是帮我们种地,是逼我们按他们的规矩种地,种不出来就骂我们笨。”

中国可不一样,它的援助不带任何政治条件,专家们手把手地教技术。

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在2023年访问中国的时候,激动地说:“中国没有给我们一船船的粮食,却给了我们种出粮食的本事。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现在的布隆迪,稻田里的景象那是焕然一新:过去稀稀拉拉的秧苗,如今都变成了齐腰高的“青纱帐”;农民手里的老锄头,被轻便的插秧机取代了;孩子们午饭从掺着沙子的玉米饼,变成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中国援布农业示范中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南南合作最佳案例”,中心门口那块石碑上刻着布隆迪的谚语“一粒稻种,千粒希望”,和中国的“授人以渔”理念互相印证着。

布隆迪的那些稻穗,它们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人。

们清清楚楚地告诉全世界:谁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老百姓摆脱贫困,谁又只是想把非洲人牢牢绑在援助链条上的假好人。

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 (2023). 中国农业技术助力布隆迪粮食安全纪实.

联合国粮农组织. (2022). 南南合作与三角合作案例分析:布隆迪杂交水稻项目.

新华社. (2023). 非洲观察:布隆迪总统盛赞中国助其实现粮食自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 布隆迪十年稻米巨变:中国援非模式的生动实践.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再捐2.2亿!自称胸无大志、41岁就退休了的段永平咋赚到这么钱?

再捐2.2亿!自称胸无大志、41岁就退休了的段永平咋赚到这么钱?

讲真
2025-11-12 11:05:00
外资品牌集中甩卖,华尔街闻到了不一样的风声?

外资品牌集中甩卖,华尔街闻到了不一样的风声?

木蹊说
2025-11-12 23:10:39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回家有新消息:返回任务推进,地面在准备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回家有新消息:返回任务推进,地面在准备

墨印斋
2025-11-12 17:23:53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用“电饭煲”?如今都用它替代,好用还省电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用“电饭煲”?如今都用它替代,好用还省电

小蜜情感说
2025-11-09 02:12:25
台军爆发“退伍潮”,美国终于发现情况不妙,对大陆提了一个要求

台军爆发“退伍潮”,美国终于发现情况不妙,对大陆提了一个要求

boss外传
2025-11-11 15:35:03
特朗普终于低头了!只因他发现:中国已和二战的美国一样强大

特朗普终于低头了!只因他发现:中国已和二战的美国一样强大

潮鹿逐梦
2025-11-10 13:47:31
34岁女子独自住院,长得很漂亮,没人照顾,哭诉:熬不住了想结婚

34岁女子独自住院,长得很漂亮,没人照顾,哭诉:熬不住了想结婚

阿凫爱吐槽
2025-11-11 16:52:14
两性关系:女人80岁了!还对男人动心吗?听听80岁女人的大实话

两性关系:女人80岁了!还对男人动心吗?听听80岁女人的大实话

荷兰豆爱健康
2025-11-13 02:44:44
龚正市长会见露露乐蒙全球首席执行官,希望企业支持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龚正市长会见露露乐蒙全球首席执行官,希望企业支持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澎湃新闻
2025-11-12 21:01:05
新型“卖淫方式”出现了!让人防不胜防,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

新型“卖淫方式”出现了!让人防不胜防,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5-11-09 10:50:12
断崖式降温!暴跌12℃!冷空气即将抵达南京

断崖式降温!暴跌12℃!冷空气即将抵达南京

现代快报
2025-11-12 17:19:07
丰田埃尔法2026款发布:人民币23.6万元起

丰田埃尔法2026款发布:人民币23.6万元起

元宝课堂
2025-11-11 16:03:03
广东夺冠,谁注意赵睿?小哭包限时返场,兑现承诺,也确实不舍!

广东夺冠,谁注意赵睿?小哭包限时返场,兑现承诺,也确实不舍!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13 01:53:52
吃相难看!41岁舞都跳不动还开演唱会,本想回馈粉丝却被质疑捞金

吃相难看!41岁舞都跳不动还开演唱会,本想回馈粉丝却被质疑捞金

凡知
2025-09-24 19:12:57
小米发布2025年双11战报,累计支付金额破290亿元,雷军发文:谢谢大家支持

小米发布2025年双11战报,累计支付金额破290亿元,雷军发文:谢谢大家支持

鲁中晨报
2025-11-12 10:27:09
沉默3天,高市终于松口,中方删除“斩脖子”贴文,日本代表离京

沉默3天,高市终于松口,中方删除“斩脖子”贴文,日本代表离京

影孖看世界
2025-11-11 18:23:11
菲律宾灾难深处,中国为何伸出援手?马科斯可得想清楚了

菲律宾灾难深处,中国为何伸出援手?马科斯可得想清楚了

我不叫阿哏
2025-11-13 00:40:43
美媒:中国歼16第十三批开始交付,数量超350架,超世界所有对手

美媒:中国歼16第十三批开始交付,数量超350架,超世界所有对手

大国纪录
2025-11-12 09:47:13
王晓晨嫌弃俞灏明毁容?为啥与俞灏明爸爸聚餐被曝也不承认恋情?

王晓晨嫌弃俞灏明毁容?为啥与俞灏明爸爸聚餐被曝也不承认恋情?

可乐谈情感
2025-11-13 03:05:56
回顾:河北一家惨遭灭门,4名女子体内有同一人DNA,牵出两代恩仇

回顾:河北一家惨遭灭门,4名女子体内有同一人DNA,牵出两代恩仇

历来都很现实
2024-10-08 00:12:04
2025-11-13 03:55:00
历来纵横
历来纵横
这里有最真实的战争,最真实的历史.
1594文章数 2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男子打92岁母亲 邻居:老人4女1子 打人者为小儿子

头条要闻

男子打92岁母亲 邻居:老人4女1子 打人者为小儿子

体育要闻

消磨你上千小时的足球游戏,走过第20年

娱乐要闻

再王珞丹和白百何 明白两人"差别"在哪

财经要闻

段永平最新访谈:聊企业经营 投资理念

科技要闻

前阿里人亲述: “经济上行”期双11什么样

汽车要闻

7座皆独立座椅/新增5座版 体验第三代吉利豪越L

态度原创

本地
数码
家居
旅游
军事航空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凌滩玉魄淬千年,诗意钢城马鞍山

数码要闻

京东11.11办公平板成交额同比增150% 游戏平板表现亮眼

家居要闻

情感之所 生活教会设计

旅游要闻

638栋楼的灯光秀,与滕王阁的千年对话

军事要闻

美媒爆出猛料 "北溪"破坏行动由扎卢日内指挥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