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化铝钪(AlScN)作为一种新兴的纤锌矿结构铁电材料,因其高剩余极化、低介电常数、高居里温度以及卓越的热稳定性,被视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MEMS传感器和光电调制器的理想候选材料。其与CMOS工艺的兼容性尤为关键,可支持后端制程(BEOL)集成,为低功耗计算、数据存储和微系统开辟新路径。但其矫顽场过高、漏电严重,极大限制了其应用潜力。
在AlScN体系中,提高Sc掺杂浓度能有效降低矫顽场,但易诱发岩盐相杂质和缺陷,导致漏电和性能劣化。制备具备高Sc浓度的AlScN单晶外延薄膜有助于阐明漏电机制,提升铁电性能而传统分子束外延(MBE)或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外延生长温度常超过800°C,无法满足半导体后端工艺集成要求(≤400°C)。高Sc含量的AlScN铁电薄膜低温外延工艺仍颇具挑战。
氮等离子源辅助PLD新方法
为解决这一难题,在之前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制备Al0.7Sc0.3N铁电外延薄膜工作(Small Methods, 9, 2400722 (2025) )基础上,南方科技大学李江宇、黎长建团队合作开发了射频氮等离子体辅助脉冲激光沉积(N-PLD)技术,将惰性氮分子转换成活性氮原子,抑制氮空位形成,提升外延薄膜质量。
![]()
图1N-PLD工作示意图及薄膜的原位生长监测结果。(a) N-PLD沉积腔示意图,左下角为氮等离子源发生器,右下角为等离子源工作时的照片。(b)不同气压和工作功率下的氮等离子体光谱监测。(c)反射高能电子衍射仪(RHEED)原位监测TiN层以及AlScN层的图案。(d) RHEED中心条纹的强度记录,每一个振荡周期代表一个原子层的生长。(e) TiN与AlScN的AFM形貌扫描图。
利用RHEED原位监测的N-PLD技术,团队成功实现了400 ˚C条件下Al0.63Sc0.37N铁电薄膜的层状外延生长。XRD分析表明,N-PLD制备薄膜为纯净纤锌矿相,而传统PLD制备的样品则为岩盐相,表明原子氮源对稳定高Sc含量纤锌矿相的关键作用。
原子尺度表征与铁电性能验证
![]()
图2(a)和(b)分别是高真空(UHV)生长的样品以及氮等离子体(ANA)环境下生长AlScN样品的表面XPS。(c-g) ANA样品的STEM-EDS元素分析图,均一的元素分布证明样品不存在Sc偏析现象。
XPS结果显示N-PLD生长的薄膜中Sc-O键信号完全消失;STEM和EDS mapping证实元素分布均匀,无氧污染。
![]()
图3(a)和(b) 5×5 µm2“回”字形写畴结果的相位和振幅示意图,负电压区域极化发生反转,相位差接近180˚,畴壁处振幅响应明显降低。(c) 300 nm样品PE-PUND测试结果。(d)矫顽场(Ec)和剩余极化(Pr)随样品厚度的变化。
PFM测试显示180°相位翻转,P-E回线测得剩余极化达160 μC cm-2,矫顽场降至2.9 MV cm-1(300 nm厚度)。与溅射、MBE等方法相比,本工作首次在400˚C下实现Sc含量37%的AlScN外延生长,逼近相边界却保持纯纤锌矿相,矫顽场也降低至亚3 MV cm-1区间。
![]()
图4(a) Low-loss电子束及带宽提取示意图。(b-c) HAADF成像示意图,1-4分别代表了AlN、Al2O3、纤锌矿结构AlScN和包含岩盐相的AlScN区域。(d) 1-4区域的带宽分析。(e)不同Sc含量的不同相结构的AlScN示意图。(f)不同结构的AlScN带宽随Sc含量的变化理论计算示意图。
另外,该团队还发现生长温度是调控AlScN铁电漏电的关键因素。在高温生长的AlScN样品中,即使Sc含量只有0.1,也会出现局部Sc的岩盐相偏析,通过Low-loss EELS分析发现岩盐相纳米颗粒导致禁带宽度降低,形成可能漏电路径。相关论文发表在Nano Letters, 25, 14371 (2025).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南方科技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系23级博士生李超和伍迪睿,李江宇讲席教授、黎长建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另外,张文清讲席教授、吴亚北研究副教授在AlScN漏电机制论文中提供了理论指导。以上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广东省信息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论文信息:
1.High Quality Epitaxial Piezoelectric and Ferroelectric Wurtzite Al1-ScN Thin Films, Small Methods, 9, 2400722 (2025).
2.Low-Temperature Layer-by-Layer Epitaxy of Ferroelectric Al0.63Sc0.37N Thin Films for Back-End-of-Line Integration, Nano Letters (202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5c04014
3.Atomic Origins of Leakage Paths in Epitaxial Al1–xScxN Thin Films, Nano Letters, 25, 14371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