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中,碘 131 治疗是常用手段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这项治疗。很多患者在确诊后会困惑:自己的情况到底用不用做碘 131?今天就来明确说说,哪些甲状腺癌患者可以不用进行碘 131 治疗,帮大家避开 “过度治疗” 的误区。首先要先明确一点:碘 131 治疗的核心作用是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是针对已经发生转移的甲状腺癌细胞(这类细胞通常仍保留摄取碘的能力)。所以是否需要做,关键看肿瘤的危险程度、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检查结果。
![]()
一、低危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满足这些条件不用做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中低危患者占比很高,这类患者大多无需碘 131 治疗,具体需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肿瘤直径≤4cm,且没有突破甲状腺包膜(也就是肿瘤没 “长到” 甲状腺外面去);
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比如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
颈部淋巴结没有转移,或仅存在 “微小转移”(转移灶最大径≤2mm),且转移淋巴结没有突破淋巴结包膜;
没有远处转移(比如肺转移、骨转移等);
手术已经做到 “甲状腺全切” 或 “患侧腺叶 + 峡部切除”,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认切除干净,没有残留的肿瘤组织;
肿瘤不属于 “高危亚型”(比如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等特殊病理类型)。
对于这类低危患者,术后通过 “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片” 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复发风险极低,没必要额外做碘 131。
![]()
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符合标准可豁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指肿瘤直径≤1cm 的乳头状癌,这类肿瘤恶性程度低、进展慢、复发风险极低,大部分患者无需碘 131 治疗,只要满足以下条件:
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没有突破包膜,也没有侵犯周围组织;
颈部淋巴结没有转移,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术后病理都未发现转移迹象;
没有远处转移;
不是多灶性肿瘤(即甲状腺内只有一个肿瘤,不是多个),或多灶性但所有病灶都很小且局限;
患者没有甲状腺癌家族史,也没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这两类情况会增加风险)。
这类患者即便只做了 “患侧腺叶切除”,术后规律服左甲状腺素片、定期复查,预后也很好,不用过度依赖碘 131。
![]()
三、甲状腺滤泡状癌,低危情况无需治疗
甲状腺滤泡状癌比乳头状癌少见,且容易出现血行转移(比如转移到肺、骨),但低危型滤泡状癌也无需碘 131 治疗,判断标准为:
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没有侵犯包膜或血管(血管侵犯是滤泡状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手术切除彻底,术后病理未发现残留肿瘤;
肿瘤直径较小(通常≤4cm),且没有 “广泛浸润性生长” 的特征。
如果满足这些条件,术后通过 TSH 抑制治疗即可,不用常规做碘 131;只有当存在血管侵犯、远处转移等高危因素时,才需要考虑碘 131。
![]()
医生结语
最后要强调:是否需要碘 131 治疗,不能仅凭 “肿瘤大小” 或 “病理类型” 单一判断,必须由专业的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医生,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排查结果(如术后全身碘 131 显像、胸部 CT、骨扫描等)、手术切除范围以及病理亚型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很多患者会担心 “不做碘 131 会不会复发”,但实际上,对低危患者来说,碘 131 并不能降低复发率,反而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暂时的恶心、口干,长期可能影响唾液腺等)。与其盲目追求 “过度治疗”,不如做好术后规律服药(左甲状腺素片不能随便停)和定期复查(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颈部超声等)—— 这才是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关键。如果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疑问,一定要及时和主治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决定是否做碘 131,避免走 “治疗不足” 或 “治疗过度” 的弯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