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帕金森病等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其防控重要性日益凸显。”11月7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做客由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打造的“进博观察”节目时表示,在此背景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神经康复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
帕金森治疗有了新路径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老龄化社会中负担日益加重。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患病率达到1.7%,预计到2030年,国内患者总数将接近500万,几乎占全球同类患者的一半。运动障碍作为该病典型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参与度。
目前,医学界尚无方法根治帕金森病,临床治疗仍以药物控制为主,通过补充多巴胺或模拟其功能来缓解症状。然而,随着病程推进,药物疗效可能减退或出现严重副作用,此时,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外科干预方式成为了重要治疗手段。
毛颖介绍,DBS通过精准电刺激大脑特定核团,能显著改善中重度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使其生活质量接近正常水平。该技术已发展数十年,近年来,华山医院积极推动DBS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创新,在个体化、变频、多靶点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拓展至强迫症、成瘾、自闭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中展现出潜力。
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协同发展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医疗器械展区,脑机接口技术成为关注焦点。毛颖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治疗手段包括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两大方向,二者虽路径不同,却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互补协同关系,共同推动功能康复目标的实现。
对于一些公众常见的认识误区,毛颖强调,脑机接口的本质是从临床需求出发,通过捕捉、解析并转译大脑信号,驱动外部设备辅助患者重建丧失的功能,其核心在于“解码意图”,而非“控制意识”。
本届进博会现场,多家企业展出帕金森治疗新技术与产品,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个体化解决方案。脑起搏器可在帕金森患者药物疗效进入“窗口期”时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精准、可调制的电刺激策略,实现更大程度的神经功能代偿与症状控制。
“在进博会这一全球创新平台上,我们每年都能见证神经科学技术的前沿进展。”毛颖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已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在超声、光学、电刺激及药物治疗等领域均取得显著进步,从靶点发现到个体化干预,正逐步构建起一套更为精准、系统的诊疗体系。
“动中静,忙中闲”,维护脑健康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所有医疗创新的根本目标。将脑健康管理前置到早期阶段,是应对神经系统疾病挑战的重点。”毛颖提醒,一旦大脑发生退行性病变或损伤,恢复极为困难,因此早期预防和维护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脑健康?毛颖建议,保护大脑要“安静”与“激活”并行:一方面,大脑需要定期休息,通过充足睡眠与放松整理思维,强化记忆整合与代谢恢复;另一方面,也需保持必要的社会化刺激,避免因环境封闭导致认知功能退化。“无论是参与集体活动、户外远足,还是日常的交流互动,这些协调性强的社会行为都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最佳状态。”
“总结成六个字,就是‘动中静,忙中闲’。”毛颖解释,大脑需要在活跃与安静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他倡导公众,既要保证休息,又要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以此促进大脑长期健康,在动态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繁忙节奏中为大脑留出恢复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