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频发,一个重要变化是“职业放贷人”现象进入监管视野。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双方自愿,借贷合同就必然有效,殊不知若被认定为职业放贷行为,合同可能自始无效。
![]()
何为职业放贷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职业放贷人的核心特征在于“未经批准,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司法实践中,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便可能被认定:两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出借10次以上;借款合同高度格式化;利息约定超出法定保护上限;通过借贷获取主要收入来源等。这已超出普通民事借贷的互助性质,具备了经营性特征。
![]()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一旦被认定为职业放贷行为,借贷合同将依据《民法典》被判定无效。这意味着:约定的高额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只需返还本金并支付同期LPR计算的资金占用费;已支付的超额利息可主张抵扣本金。更严重的是,职业放贷人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若涉及暴力催收等行为,甚至需承担刑事责任。
![]()
普通出借人如何防范风险?
对于偶尔出借的普通人,关键在于把握借贷的“民事互助”属性。建议:控制出借频率和对象,避免形成“经营行为”;借款利息严格遵守一年期LPR的4倍上限;每笔借款均签订个性化协议,避免使用统一格式合同;保留真实资金往来凭证,确保借贷关系清晰明确。
民间借贷本是传统互助方式,但一旦逾越法律边界,将面临得不偿失的后果。出借人务必增强法律意识,让借贷行为回归合法合规轨道,既保护自身权益,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