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四川盆地缺水,可能好多人都不太理解。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穿过,是一个很好的集水区域,其省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就有1368条,是名副其实的“千河之省”。但四川现在却面临缺水的问题,怎么回事呢?
第一,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城市都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四川盆地总体是一个北高南低的盆地,其河流基本从北向南流,在最南的地方汇入长江。而四川的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巴中等都分布在长江支流的中上游,能够获得的水量较小。而水量充足的宜宾、泸州等却不是全省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
第二,四川降水不均。四川属于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基本集中在夏季,冬季的降水量相对较少。根据统计,每年5月到10月,其降水量占据了全年的70%左右。
第三,四川水资源分布不均。四川的水资源基本分布在西部地区。川西地区的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和雅安五地的水资源总量为1666亿立方米,占据全省总量的六成以上,人均水资源量为1.79万立方米。四川盆地有全省80%的经济总量,但是水资源总量只占全省的20%,人均水资源总量不足10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
第四,四川盆地工农业发达,用水需求量大。四川盆地是中国内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超过了1.2亿,成渝经济圈GDP超过了8.6万亿元,是中国经济第四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四川的总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20年到2024年,四川的总用水量增加了18亿立方米,年均用水量从236.86亿立方米增至255.21亿立方米。
![]()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最佳的选项就是调水,将川西的水资源调到四川盆地。我们仔细看四川的水系图,发现四川最大的河流是岷江,但岷江水系流量最大的河流是大渡河,而非岷江上游。大渡河的年径流量为488亿立方米,而岷江汇流前只有280亿立方米。大渡河在乐山和岷江交汇,这里已经属于四川盆地的南部了,无法为绝大部分地区提供水源。
为此,四川提出了“引大济岷”工程,也就是将大渡河的水调集到岷江上游。规划的大渡河引水点是泸定县的泸定水电站,水库水面海拔为1300多米。之后,引水渠将通过隧道的形式穿越横断山区的山脉,通过桥梁的形式横跨山谷,然后进入四川盆地,沿着盆地边缘引一路向东北,最终注入都江堰的水利枢纽。
![]()
为什么要注入都江堰水利枢纽呢?首先,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的北部,是四川盆地海拔较高的地方,有高屋建瓴之势。将水引到都江堰,就可以以都江堰为中心,向下游的各大城市提供水源。
![]()
![]()
第二,都江堰这里有比较成熟的水利工程。在古代,这里就修建了水利工程,可以将岷江的水源调集到成都平原的各个地方。现在,又修建了人民渠、东风渠等水渠,沟通了岷江、沱江、涪江,形成了一个都江堰灌溉渠。在2021年,都江堰灌溉区的面积达到了113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灌溉区。如果继续修建水渠,还可以继续扩大都江堰灌溉渠的范围,基本可以实现对整个四川盆地的供水。
![]()
这个工程除了给四川盆地提供水源之外,还有一大好处,就是给藏水北调提供建设经验。该工程有相当的长的距离需要穿越川西高原的山脉和峡谷,地形和横断山区一样。所以,建设水渠和建设高速公路相似,就是遇山开隧道,遇河搭桥梁,中间还会修建漕渡,利用虹吸等原理进行引水。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需要经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河流,其海拔更高,难度更大。
《中国的运河》是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基于作者四十余年实地考察,对初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增补,新增47幅地图并优化装帧设计。全书以中国运河的历史变迁为主线,梳理远古至明清时期的水道利用、漕运网络演变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书中突破传统沿革地理研究框架,通过考证楚国早期运河工程、隋唐漕运功能等案例,构建交通进步推动地理变迁的理论体系,为运河水利史研究奠定基础 。该版本被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后的学术传播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