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跟大伙儿说个稀罕事儿。
当咱们觉得房东“贷款卖房”有点儿魔幻的时候,浓眉大眼的银行已经开始亲自下场儿直接卖房了!
10月29日至30日,兰州农商行名下近200个房产标的在京东资产平台挂牌竞价,价格从几万块钱到几个亿不等。
这里面既有住宅,也有商业,还有办公类房产,比马路边正经儿干这活儿的黄中介、绿中介、红中介买卖都全,上架的房产大多都是抵债资产,目前产权均登记在兰州农商行名下。
其中贼有存在感的就是位于辽宁沈抚新区的育才壹品小区的156套标的:
起拍价没有超过20万的,最便宜的一套起拍价只有8万块钱左右,全部毛坯房,均价2300/㎡,主打一个价格亲民、童叟无欺。
当然,泼天的流量只是凑巧砸中了兰州农商行,直到看见其它银行的直卖房业务我才明白:
兰州农商行手上的这点儿玩意真的只是冰山一角,像吉林银行、天津银行、中原银行、温州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都在做类似的买卖。
大型国有银行或大型股份行也有类似的买卖,只是相比之下,地方性农商行、城商行挂牌出售的标的明显更有存在感!
一些省份的农信系统,挂牌出售的房产标的都有大几千至一两万。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
目前,四川农信系统挂牌出售的房产标的共有24821个、广东农信系统有12386个、辽宁农信系统有11369个、贵州农信系统有9539个、吉林农信系统有2374个、福建农信系统有623个…
![]()
咱们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数字,但殊不知这些成千上万的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鸡零狗碎。
这些房源,大致逃不出两大来源:
一类是为企业经营贷款的抵押房产,从大企业到中小微企业,啥样的都有,甚至还有个体经营户;
第二类就是由个人房贷或抵押贷而产生的抵押物或质押物,为啥会变成银行手里的资产,不用细说吧?
而且,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许多朋友不太熟悉的概念——
不良债权处置!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要处置债权,主要的路径有两个:
第一种,将抵押物或质押物法拍处理,这是咱们许多读者朋友、房地产老炮儿比较熟悉的路子;
第二种,债权单独或打包卖给第三方,折扣通常给的比较低,至少得让第三方高低捡着漏才行。
可是现在呢,法拍房市场流拍率攀升、溢价率低迷,债权处置也是非常困难的流程,不是想卖就卖,市场上能接盘敢接盘的机构就那些,甩手掌柜也不好当。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通过直售抵押房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不良债权的处置效率,加速抵押物或质押物变现。
既然是这么个局面,那么农商行相当有存在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以前走法拍程序的那部分房源,现在银行直接“3、2、1”上链接了!
听到这儿,我估摸着不少老铁当时就一个想法——
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买?有没有啥花头?有没有什么风险?
OK!咱们接下来就一个个拆解。
其一在于价格优势。
那都不是打折,那得是“骨折价”,比这年头儿上4S店试驾都痛快!
传统一二手房市场的定价逻辑,通常着眼于盈利,而银行直售房考虑更多的是处置不良债权、降低处置成本、应对考核压力。
因此,快速变现回笼资金就成了它最主要的诉求。
兰州农商行在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的房子,均价仅卖2300/㎡,这个价格比贝壳平台上,同小区的挂牌均价在4000-5000/㎡,相当于打了个对半折。
不仅如此,银行直售房在定价这方面还有两个天然buff——
流拍即降价。
银行处置不良债权资产,通常都有很强的紧迫性。
如果是首次挂牌流拍,那么下一次挂牌通常会进一步下调价格,优先考虑的还是回笼资金和周转效率。
打个比方,一些房源首次挂牌单价10000/㎡,经历1-2轮或2-3轮流拍后,单价可能直接跳水三成。
毕竟,这些房子在抵押或质押期间,贷款人已经付过一笔可观的利息了,银行更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像咱们普通人卖自家房源一样敝帚自珍。
没有中介费。
由于是银行直接通过京东资产等平台销售,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少了一个环节,就能帮购房者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少则1-2万、多则3-5万,如果标的本身价格基数大,剩下的钱还能更多?
常常能遇到的这种情况,就是用买老破小的钱,去买一套可能地段品质都不错的次新房。
其二,产权较为清晰。
购买法拍房,买的是因债务问题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房产,后续有可能需要直接面对原房主的各种不配合。
如何清场,既看方式方法,也看临场发挥,还得看运气。
不说别的,单是“买卖不破租赁”这一项,就够让多少人感觉头疼的。
买银行直售房,是跟银行直接签合同,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流程清晰、手续规范,避免了跟原房主扯皮。
这些房产在银行上架前,已经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等手段,将产权清晰过户至银行名下。
这样一来,原有的债务纠纷、产权争议已在法律层面得到解决。
交易过程中,你有任何问题,对接的都是银行指定的工作人员或拍卖平台,沟通渠道相对明确。
法拍房就不一样了,人家法院不是专业卖房的,法拍是司法程序的一部分——
真出了问题?不知道是找法院、是拍卖方还是找原房主。
从买法拍房到买银行直售房,其实是从“与人斗其乐无穷”过渡到了与“机构做买卖踏踏实实”:
这种交易对象的升级,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精神内耗。
其三,咱们说一个风险点,就是房源情况必须现场去看。
法拍房的主要bug是清场难、债务乱,银行直售房把这俩bug修复得差不多了。
这就相当于规避了法拍房最大的风险点。
银行直售房的主要不确定性在于房屋区位和具体物件品质。
毕竟,人家银行是金融机构,有不是开发商,优先处理的是债务,通常对房屋的位置配套与细节质量把关没那么严。
譬如说,房源所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人口吸引力怎么样?住宅供需情况如何?价格调整幅度怎么样?房子所在区域板块的商学铁配套是个什么情况?
这些都是特别现实的问题,你要不要现场仔细瞅瞅?
再譬如说,虽然目前来看,银行直售房的毛坯清水居多,但房屋户型和尺寸怎样?管道采光具体啥情况?小区入住率情况怎样?
这些只有实地看房才能实实在在确定,掏了钱再看,黄花菜也凉了…
![]()
银行直售房,听起来还不错!
又是价格“打骨折”、又是产权清晰、还风险可控…
那既然这么香,为啥这玩意儿现在才上热搜?为啥优势这么明显,还是会有不少流拍的房屋?问题出在哪儿了?
我的看法其实就是两个字:错位!
第一个是渠道错位。
购买力在本地不假,但信息渠道太过小众,这是最核心的bug。
咱们老百姓买房的主要渠道,要么是开发商、要么是各种颜色的中介,相比之下,法拍房都算小众赛道。
而银行直售房呢?比法拍房还要小众,它的发布渠道是银行线上线下网点和资产平台,中介合作少之又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渠道!
银行的工作人员倒是能看见这些房源,但多则几十万、少则几万总价的房子,他们看到也不好使,不是核心潜在买家。
反观真正需要、也买得起这批房源的那群人,完美地擦肩而过,成了一出现实版的“向左走,向右走”…
第二个是能力错位。
你琢磨,银行是干啥的?玩金融、搞风控,那是专业的!
但你让它像个开发商似的,去搞线下带看、维护渠道关系、跟刚需客和大爷大妈磨嘴皮子?
根本就不现实!既不专业,也怕纠纷,还浑身不得劲儿…
所以到头来,银行空有处置资产的决心,却没有打通营销“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手段和队伍,直接制约了成交情况。
第三是信息错位。
老百姓看到这种房子,忍不住就得寻思:
“这么便宜为啥没人要?是不是有啥坑咱不知道?”
老话讲,成见是一座大山,大伙儿这种本能的怀疑,形成了一层信任壁垒。
另一方面,普通购房者的信息渠道早就被贝壳、链家、我爱我家等等这些传统平台和线下中介养熟了。
银行直售房,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十分陌生,至于它跟法拍房之间到底有啥区别,不还得听我这八五后中登儿跟大伙儿普及呢吗?
因此,破局的关键,就是把这些个错位挨个给它归位。
对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放下身段,与中介建立同盟。
这样做,本质上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中介当成银行的“战略渠道”,获客、带看、维护,银行不懂,让中介去干。
银行负责管好产权交割和资金结算,再设计个清晰的佣金方案,分给中介的钱主要是为了加快交易流速。
这钱花得一点儿也不冤,时间是财富的魔法师,这个话干银行的比我门儿清多了。
对平台来说,不仅要做信息显示,也可以考虑主动参与运营。
阿里也好,京东也好,是不是可以做点儿本地化、垂直化的运营?
模仿电商平台似的,咱也整个城市馆,搞点区域分析报告,甚至组建专业的看房咨服团队…
抓运营、促转化,还能给自身拓展新的业务渠道。
当前银行直售房的困境,像极了把奢侈品专柜的限量款,悄咪咪地放在了菜市场。
虽然货真价实,但场景和资源错配给价值兑现设置了障碍。
破局的关键,不在于既要承载金融机构的信用背书,也建立起大众市场的渠道和信任。
对于我们普通购房者而言,如果确实有需要,可以去尝试捡捡漏。
但还是那句话,一切必须自己亲自看,最大程度上避免货不对板。
鉴于其价格具有优势且风险基本可控,有理由相信只要渠道能够打开,这个市场的潜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