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消费者》的作者是法国消费领域的学者安东尼·加卢佐。让我们从一个核心问题入手: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需要通过消费来确认自己的身份了?
![]()
在1800年,世界就是一个巨型的农民社会,人们自己生产生活必需品。人们自己种地,拥有食物;自己收集石头和木材,用来盖房子;自己制作工具,改善生活。在1800年,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出交通网,人类以部落、族群的方式散落在大地上,部落和部落之间也几乎没有往来。也没有道路,根本谈不上交通效率,在这种交通情况下,货品是不可能顺畅流通的,自然就没有消费这个概念。
到19世纪,蒸汽机车一出现,世界都不一样了,铁路把工厂和城市连起来,一趟趟火车拉着货物准时发车,商品流通速度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和铁路一起出现的还有电报,电报解决了远距离通信的问题。这下距离不再是障碍,商家沟通、做生意都方便多了,卖货送货也更容易。交通网络覆盖的地方变多了,商品能去的地方更远了,消费市场出现了。
![]()
这里要提到全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之一:资产阶级的物质文化是消费社会的起源。资产阶级是处在平民和贵族中间的阶级,他们有着相当矛盾的身份认知,他们瞧不起平民,希望往上爬,却不被真正的贵族认可。为了让自己跟平民区分开,资产阶级在消费品上相当用力,他们信奉“占有就是一切”,他们需要通过占有物质来证明自己的特殊性和优越感。消费市场这方面,资产阶级可谓功不可没。
到了1914年,石版画能又快又便宜地印出几百万张,图像再也不是稀罕的手工艺术品了,变成了平平无奇的印刷品,图像的性质慢慢变了,它本身好不好看、精不精致不重要了,成了一个载体,成了能让人看见远方商品的媒介。在图像的刺激和引导下,连孩子都成为了被制造出来的消费者。图像本身既是商品,又是装商品的容器,这就是它厉害的地方。
广告和媒体出现以后,以前的“人群”不再是“人群”,而是“公众”,不管是国家机构还是商业品牌,都开始大规模打广告、做宣传,试图影响公众的想法。这些宣传既能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也能改变大家的生活品味和消费习惯。好多学者琢磨着把心理学的发现用在卖东西和打广告上,尤其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催生出消费心理学,广告商希望利用心理操纵术,左右公众情绪和冲动,从而促成下单。利用广告和媒体,通过营销策划来实现商业目的,这样的方式到今天更是司空见惯,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被影响了。商业体系建立在这样的逻辑上,很多促销话术的核心,就是让顾客对现状不满——先戳中你的焦虑,再勾起你的欲望,让你产生买东西就能弥补自我缺陷的幻觉,这成了商家卖货的关键。
![]()
到今天,交通更发达了,图像技术更精细了,广告和媒体更及时了,这些都是消费市场的变化,但它们都是在1960年以前就固定下来的模式,之后就是不断重复和放大。消费的历史,本质上是商品与商品图象加速扩散的进程,也是市场与媒体紧密勾连、彼此推波助澜的进程。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流动中,被传递的不仅是具体的货物,更是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