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财经九号作者 | 卧龙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渤海银行在今年10月23日被天津河东区法院列为了被执行人,被执行金额仅有500元,有意思的是,这也是渤海银行今年年内第三次沦为被执行人。
![]()
前面两次,今年1月8日渤海银行被河东区法院强制执行500元(案号:2025津0102执179号);今年4月份,渤海银行再一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金额仅为65元,从天眼查公开的信息来看这涉及到一场劳动人事案件,此前已经历过一轮劳动仲裁。
银行成为被执行人,业内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除了渤海银行总行外,今年年内还有渤海银行长春分行在3月、渤海银行深圳前海分行在8月、渤海银行太原分行在9月分别被当地法院列为了被执行人,而且执行金额都不高,最多的一家也不过12.3万元。渤海银行为什么宁愿成为被执行人、承受被强制执行的风险,也不积极履行金额并不高的司法判决呢?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司法被执行人对企业的品牌及声誉并不是一件好事。
与此同时,作者从渤海银行的财报中发现,该行在今年三季度已经出现了营收同比大幅下滑的态势,特别是占业绩近6成的利息净收入连年下滑,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也多次下滑,存款规模在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环比减少。
此外,作者还注意到,渤海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下行,资产总规模从2024年底的1.84万亿下滑至今年6月底的1.82万亿,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81%,不良率股份行第一高,特别是其中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水平相当高;去年以来已挂牌转让处置资产超千亿,只不过这也压不住不良贷款规模的攀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更是持续恶化,但多年来仍未见渤海银行开启资本补充计划,至于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囿于资本充足率等问题,渤海银行已连续3年多未进行现金分红,在港股市场的股价表现难尽人意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经营业绩还是资产质量,甚至是资本市场的表现,渤海银行造成如今这个局面,其管理层恐怕是难辞其旧的,比如作为渤海银行的掌舵人,2021年起就担任行长的屈宏志,2023年就任董事长的王锦虹。
1
营收利润4年跌了两三成,盈利质量堪忧
管理层恐难辞责任
今年以来渤海银行的业绩表现,表面净利润增长难掩营收基本面的持续恶化。
三季报数据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3.26亿元,同比下降2.64%,而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仍高达8.14%,这意味着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出现大幅滑坡,增速由正转负的剧烈波动暴露了盈利稳定性的严重不足。
![]()
尽管净利润同比增长4.65%至49.88亿元,较上半年3.61%的增速有所提升,但这种增长并非源于核心业务的内生动力,而是依赖非息收入的短期提振和成本压缩。
从业务结构看,核心盈利支柱持续承压。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微降0.43%至80.46亿元,利息净收入的停滞不前与存款规模的持续萎缩直接相关。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渤海银行吸收存款总额10041.85亿元,较2024年底下降了4.01%。
![]()
存款作为银行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其规模连续下滑不仅推高了负债成本,更限制了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尽管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底增长1.91%至9544.22亿元,但在存款流失的背景下,这种信贷扩张或将面临“无源之水”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增长对非息收入的过度依赖暗藏隐忧。2025年上半年,该行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1.81%至61.69 亿元,其中金融投资净收益同比增长63.16%,成为拉动业绩的核心引擎。
但这种增长模式缺乏持续性,过度依赖金融市场业务不仅会放大市场波动对盈利的冲击,更掩盖了传统信贷业务的竞争力不足。对比渤海银行2020年营收高点324.92亿元,2024年营收已降至254.82亿元,降幅达21.57%;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85.9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52.56亿元,降幅高达38.8%!2025年上半年出现短期反弹,也未能改变业绩长期下行的趋势。
![]()
从领导责任视角看,当前业绩颓势与董事长王锦虹、行长屈宏志的任期高度重叠。公开信息显示,王锦虹自2023年10月起正式出任渤海银行董事长,其任职前已通过内部晋升深耕该行十余年,曾任副行长等核心管理职务;屈宏志则自2021年5月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受聘行长,二人共同主导经营期间,渤海银行的营收从2021年的293.94亿元降至2024年的254.82 亿元,三年缩水超13%;
贷款规模则自2022年中期起由增转降,从2022年中期时的9871.8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底的9364.9亿元,2025年上半年贷款规模虽然有所回升,但也只有9544.2亿元,距离此前高点尚有300多亿的差距。
更何况从今年中期业绩开始,渤海银行的存款规模也开始下滑了,存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0675.6亿元下降至今年6月底的10041.8亿元,半年时间就净减少了600多亿元,存贷款规模果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
尽管管理层在年报中多次提及“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质量”,但实际经营中却选择依赖金融投资业务拉动业绩,未能扭转传统信贷与存款业务的下滑趋势,反映出管理层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的不足。
2
资产质量未见好转:不良率居股份行最高
千亿甩卖难阻不良贷款攀升
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是渤海银行当前最突出的风险点,即便两年内甩卖超千亿资产,仍未能遏制不良贷款的攀升态势。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72.69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81%,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这一水平不仅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更在上市同业中排名第一。
![]()
更严峻的是,关注类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双升”,上半年关注类贷款金额277.65亿元,与不良贷款合计达450.34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24.91亿元,显示潜在风险资产仍在持续暴露。
![]()
贷款质量的下行,也是此前盲目扩张埋下的隐患,而现任管理层在风险处置与防控上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问题。2015年至2023年的快速扩张期,渤海银行将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和互联网消费贷等高风险领域。屈宏志任行长期间(2021年至今),未能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反而在2021-2022年继续加大对部分高风险领域的投放,导致2023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高达3.65%,不良金额32.29亿元,位列各行业之首;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从2022年的4%飙升至2024年的12.37%,不良金额达46.39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贷款不良金额已占全部不良的55%,达95.3亿元。
![]()
王锦虹自2023年接任董事长后,虽主导启动资产处置,但未能扭转局势,2024年不良贷款余额仍较上年增加18.6亿元,反映出管理层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的不足。
为应对资产质量压力,渤海银行自2024年起开启资产“甩卖模式”,两年内三次转让债权资产合计达1044.65亿元。今年10月公告显示,该行计划以488.83亿元的底价转让698.33亿元债权资产,折价率高达30%,而2024年两次转让的资产折价率也均超过30%。
大规模低价处置资产虽能短期缓解不良率压力,但本质上是“以价换量”的被动应对,不仅直接侵蚀资本净额,更暴露了管理层资产定价能力与风险处置效率的薄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王锦虹、屈宏志的领导下,资产甩卖并未遏制风险滋生,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仍较上年末增加7.89 亿元,显示风险处置速度滞后于风险暴露速度,未能有效阻断不良贷款蔓延趋势。
3
监管指标持续弱化:资本充足率下滑
风险抵御能力下降
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风险抵御的“生命线”,在渤海银行呈现持续弱化态势,为其后续持续稳健经营留下隐患。
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0.88%,较上年末下降0.75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8.99%,下降0.3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9%,下降0.26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比7.5%的监管红线高出 0.59 个百分点,资本缓冲空间已极度狭窄,资本充足率低下,这也是该行连续多年不分红的核心原因之一。
![]()
资本充足率的下滑与资产扩张、风险加权资产增加直接相关,而管理层在资本管理上的保守策略进一步限制了缓冲空间。尽管2025年上半年该行总资产规模同比微降1.09%至1.82万亿元,但风险资产占比的上升推高了资本消耗。
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导致拨备计提压力加大,2025年上半年贷款拨备率仅为2.89%,拨备覆盖率159.70%,虽符合监管要求,但在1.81%的行业高不良率背景下,拨备覆盖的缓冲作用已明显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屈宏志任行长、王锦虹任董事长期间,该行既未通过再融资补充核心资本,也未通过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资本消耗,反而因资产甩卖导致资本净额被动缩水,2024年资本净额较2022年减少126.3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2年的8.72%降至2025年9月末的8.09%,持续逼近监管红线。这种资本管理的被动性,反映出管理层对资本充足率风险的预判不足,未能提前制定有效的资本补充计划,对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下降显然是负有责任的。
渤海银行上一次补充资本金还要追溯到2019年,当时发行了200亿永续债。
当然,在诸多经营和资产质量下行的困境之下,以王锦虹为核心的董事会与屈宏志领导的经营层恐怕还要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拷问”:如投资者回报缺位问题,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02.74亿元却连续多年0分红,股价快跌到1港元每股了;主流券商对渤海银行的研报几乎是0覆盖,既无看多评级,也无明确的看空报告,这种 “沉默的忽视”更是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信息均来自公司主动发布的公告、财报等法定披露信息以及同花顺财经、企业预警通等公开数据,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未经授权,本文禁止转载、抄袭或洗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