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房里,悠悠飘出的油香总让人垂涎,尤其是老刘家,做菜总要下一大勺“香味油”,觉得油多才够味。邻居阿姨每次来串门都说:“这菜色可真好,闻着就想吃!”
可没想到,半年后老刘去医院体检,医生却发出担忧:“你最近是不是经常用这些油炒菜?免疫指标不太理想,胆固醇也高了不少。”
![]()
难道热爱的“食用油”,居然会影响免疫健康?为什么一些常见的油,吃着香,身体却悄悄亮起了红灯?不少朋友还会问,“我选用的都是超市大牌,还能出问题?”
其实,不是油的“名气”,而在于我们忽视了隐秘的健康隐患。有人说,烹饪无油不欢,可油吃错了,免疫力下降、肿瘤风险上升,你真的了解吗?
接下来我们就要揭开“三种油”背后的真相,特别是第2种,很容易被家里主厨忽略,你家厨房里有这几样吗?
“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却依然有这么多慢性病、肿瘤?”其实,隐藏在日常的油脂选择,是很多人没看见的“慢性杀手”。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的一项队列研究,收集了超过7万例中老年人饮食与健康状况数据,结果显示:长期摄入高比例某些脂肪酸油脂的人,免疫细胞活力普遍降低,罹患肿瘤风险上升13.8%。
![]()
这些油在普通家庭餐桌上极常见,但却极容易被忽视。
反复高温加热后的植物油
很多家庭喜欢用一锅油反复炸、炒,其实油在高温下反复加热会产生大量氧化产物如反式脂肪酸。
中华医学会发布研究指出:这种油脂极易损伤免疫细胞,诱发炎症反应,长期摄入会导致免疫水平降低11.5%,并且明显增加肠胃道肿瘤等发生率。
油炸食物“香气诱人”,但每一口都加剧细胞损伤。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提出:应避免食用反复加热的食用油。
部分氢化植物油(俗称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植物奶油被广泛用于糕点、面包、冰淇淋等西式食品,看似“更新潮”,其实里面隐藏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达3%到8%。
2023年《营养学年鉴》指出:反式脂肪酸会使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抑制,长期摄入者肿瘤发生率高出普通油脂组17.2%。
![]()
很多家庭并不烹调用这种油,却常常在不自觉中“吃进肚子”。所以别小看零食和面点里不知名的“植物油”成分,背后藏着健康隐患。
动物性饱和脂肪高的油(如猪油、牛油)
传统观念里,“大油腻菜”是最有滋味的,但北京协和医院循证营养中心建议:动物油饱和脂肪会提升低密度胆固醇,干扰免疫细胞膜结构,提升促炎因子水平。
相关研究合并分析发现,日常动物油摄入量超过每日脂肪总量40%的人,免疫力平均降低约9.6%,并伴随多发性良恶性肿瘤风险增高。
油脂摄入出问题,身体会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多临床发现,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易感冒发炎、伤口恢复慢、血脂上升、肠胃功能变差等健康信号都与油脂选择密切相关。
![]()
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随访调查显示,每周三次以上食用上述三类油的人,半年后免疫炎症相关指标平均下降12.6%。
同时,超三成受访者出现了肝功能指标异常和轻度脂肪肝,反映体内慢性炎症状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免疫力下降为肿瘤“埋雷”。医学界已明确,多数肿瘤生长、转移,与机体免疫监控系统“松懈”有关。
当免疫细胞被高脂不良油脂“拖垮”,体内微小异常细胞就容易“安然无恙地生长壮大”。
家庭厨房里怎样吃油更安心?权威营养师建议,做到“3控3换”
成人每日总油用量建议不超过25-30克(约两汤匙),尤其避免高温煎炸、炒糊等高油“重灾区”。
![]()
选择健康油种
橄榄油、低温压榨菜籽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免疫系统友好。尽量避免采购“部分氢化油”,认准标签,选“非转基因、冷榨、零反式脂肪”产品。
定期更换油类型
家庭油瓶不建议长年只用同一种油,不同性能油脂轮流用,可以减少单一油种带来的风险。
还有,家庭烹饪尽量减少油烟和反复加热,一锅油不留到第二天;日常注意减少甜点、加工零食等人造奶油摄入。偶尔吃不怕,长期少量积累才危险。
“民以食为天,油为烹之魂。”健康吃油,是每一餐、每一天的小选择,积少成多就会带来大收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