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6 点, 53 岁的老周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园,准备完成他的“标配”——500 个下蹲跳。他刚退休,体检报告却亮黄灯:血脂 6.3,颈动脉有“小斑块”。老周拍拍胸口,“堵血管?那是老年人才操心的事,我多出汗就能把油冲出去!”
这天他特意加了量:下蹲跳后立刻 30 米冲刺折返跑,想“把血液冲快点”。跑到第 5 趟,右腿突然像灌了铅,胸口闷得发紧,一头栽在草地上。
急救车拉到三甲医院,造影一看:右股静脉长段血栓,肺动脉分支已经“挂彩”,再晚 20 分钟,大块血栓堵进肺主干,人可能就没了。
医生一句话把他问愣:“剧烈运动把本就毛糙的血管内膜撕出口子,血脂顺着口子叠罗汉,血栓瞬间成倍放大。你不是在通血管,是在堵血管!”
![]()
血管堵塞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
血管堵塞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过程往往悄无声息。最初,血压高、血糖高、吸烟、熬夜或长期紧张等因素不断刺激血管内壁,使其保护层出现细小裂口。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便顺着这些裂口渗入,停留在管壁内,随后被炎症反应“加工”变质,吸引免疫细胞前来清理。免疫细胞吞噬变质脂质后形成泡沫状细胞,与随后长入的纤维组织一起,逐渐堆积成粥样斑块,血管腔随之变窄。
当斑块增大或受到血流冲击、炎症刺激时,表面可能突然破裂,暴露出下方胶原组织。血液里的血小板立即聚集,凝血系统迅速启动,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缠住,形成血栓。血栓可在原地堵塞血管,也可能脱落随血流阻塞远端动脉,造成心梗、脑梗或肺栓塞等急性事件。
整个过程从最初内皮受损到出现明显症状,平均约需十年;但一旦斑块破裂触发血栓,病情常在数分钟内急剧恶化,呈现“十年积累,十分钟爆发”的特点。
![]()
5类运动会加速血管堵塞
以下五类常见运动模式,若在特定条件下实施,反而可能成为促进血管急性闭塞的诱因,临床观察中屡有不良事件报告,应予警惕。
1. 久坐后骤然高强度运动
持续 8 小时以上的静坐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降 50% 以上,血液黏度相对增高。此时若立即进行 5 km 以上的奔跑或连续爬升 20 层楼梯,小腿肌肉泵血效应骤增,可将已形成的静脉微血栓整块推送至右心,进而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诱发急性肺血栓栓塞。
2. 硬质器械上的过度压腿与暴力拉伸
将下肢置于铁杠或石阶边缘进行猛力压拉,局部静脉壁受到坚硬界面反复剪切,可造成静脉瓣叶损伤及内膜微撕裂。瓣膜关闭不全后,血液出现病理性返流与淤滞,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低流速、高凝环境。
3. 大剂量、无间歇的深蹲跳训练
网络流行的“百次深蹲跳挑战”常要求连续完成多组至力竭。该动作使腹压与下肢静脉压同步升高,股静脉瞬时压力可升至 60 mmHg 以上,曲张静脉壁应力集中,内皮易破裂;同时肌肉代谢产物堆积,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发生率显著上升。
4. 骑行姿势不当且持续时长过长
坐垫高度过高或裤腰束带过紧,均可对髂静脉产生外来压迫,血管腔被“夹扁”后血流呈湍流状态。若连续骑行 4 h 以上不休息,血液淤滞程度与凝血因子浓度同步升高,与经典“经济舱综合征”机制相似,深静脉血栓风险倍增。
5. 超量高频的耐力或 HIIT 训练
每周 7 次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叠加两次马拉松级别长距离跑,可使机体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过量自由基持续攻击血管内皮,导致微损伤累积;同时儿茶酚胺与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血小板活化增强,血栓易于在“坑洼”内膜表面形成并扩大。
![]()
清血管,生活饮食可以这样做!
清血管的饮食策略并不复杂:每周吃两三次深海鱼,并在凉拌或汤羹中加入一汤匙亚麻籽油或碎核桃,以补充ω-3脂肪酸,降低血液黏稠度;主食选择燕麦、糙米、鹰嘴豆,搭配黑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每日总纤维摄入约二十五克,可在肠道内吸附多余胆固醇并随粪便排出;餐间多吃紫甘蓝、蓝莓、西红柿,喝绿茶,利用花青素、番茄红素和茶多酚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为血管内壁提供“防锈层”。
与此同时,应严格避开反式脂肪,凡配料表含氢化植物油、植脂末或人造奶油的零食、奶茶、蛋糕均不购买;限制加工肉,如培根、香肠、腊肉,至多两周一次且每次少于五十克,以减少钠和亚硝酸盐对血压及内皮的损伤;慎选“隐形糖”食品,风味酸奶、果汁饮料、沙拉酱等糖分常超标,过量糖负荷会促进胰岛素抵抗并加重血管内皮炎症,加速血管堵塞进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