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野黄蜂公司官宣:7 月至今,其研发的 “毒刺” 拦截机已击落 1000 多架俄军沙赫德、天竺葵无人机。前线夜视视频里,这款行李箱大小的小机器,常常贴着俄军无人机尾部追击,直到目标发动机起火坠毁,残骸在仓库里堆得像木材厂的胶合板。
![]()
四个月前,俄军还在炫耀无人机蜂群饱和攻击,7 月 9 日一天就放出 700 多架,妄图压垮乌克兰防空网。但用价值 300 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去拦截成本仅 3 万美元的廉价无人机,对乌军而言得不偿失。于是,“毒刺” 拦截机应运而生,将空战变成了 “地摊货对决”。
这款拦截机机身 1.2 米、重 9 公斤,四旋翼最大速度超 300 公里 / 小时,携带 2 公斤弹头,靠 AI 视觉锁定目标发动机。操作流程简单却精准:先在十几公里外框定无人机,地面传输数据后拦截机起飞,飞手用夜视摄像头人肉锁定,10 分钟内完成拦截。每天夜里,前线野战机场满是待命的拦截机,地面人员蹲在地上吃泡面,盯着屏幕里的小白点,追上就是一阵欢呼。
![]()
战果持续攀升:7 月击落 400 架,9 月突破 600 架,10 月底直接破千。俄军越打越心疼,一架沙赫德算上发射和保障成本,实际支出超 34 万美元,而乌军 “毒刺” 拦截机仅需 2500 美元,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俄军亏到底。
俄军试图升级战术,将无人机飞行高度拉到 6 千米、速度提升至 800 公里 / 小时,还加装雷达诱饵和红外干扰灯,但乌军迅速跟进 —— 拦截机升级弹头、提升射程和高度,始终保持压制。即便拦截成功率平均只有七成,也足以大幅降低地面损失:十架无人机漏掉三架,修复线路只需几小时;若放任不管,十架全砸下来,修复则要数周。
如今,乌克兰已将 “毒刺” 生产线拓展至波兰、立陶宛的地下工厂,英德等国开始复制该技术。而俄罗斯即便偷走样品,也因制裁缺高韧性尼龙原料,仿制版重量翻倍、飞行不稳。对乌军操作人员而言,战争没有史诗,只有排班表:“把塑料壳子飞出去,把侵略者的杀人玩具撞成火球,明晚再来。”
1000 架只是节点,不是终点。只要普京还在持续输送无人机,乌军的 “毒刺” 就会继续升空。战争的本质早已变成成本比拼,乌克兰用廉价拦截机消耗俄军的战争资源,耐力之下,侵略者终将先扛不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