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四年的全面战争,乌克兰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无人机超级大国”,每年可生产约400万架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包括远程打击型无人机和廉价的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后者由操作人员通过机上的小型摄像头进行操控。
作为对比,美国每年生产的军用无人机约为10万架。兰德公司分析师迈克尔·博纳特表示,“这不只是无人机的数量,还有种类,可能比现在所有北约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
乌克兰的工程师与制造商现在正在寻求海外合作,以扩大生产规模并获得资金支持。无人机生产商TSIR公司负责人亚历山大·赫拉乔夫正在芬兰建立一家战术无人机工厂,以确保前线获得稳定的供应,同时打通西方融资渠道。
赫拉乔夫称,“战争迫使我们加快创新步伐。”他提到,在他在芬兰建设新生产线的时间里,乌克兰无人机已完成了三代升级。赫拉乔夫的公司正与芬兰企业一家防务公司合作建立一家工厂,生产战术无人机。这类四旋翼无人机最大航程可达15公里,可执行侦察与前线打击任务。
该项目是在FlyWell联盟下进行的,该联盟由几家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组成,生产的空中、陆地、海上无人机系统,可对2000公里外的俄罗斯目标实施打击。FlyWell联盟计划筹集约5000万美元资金,用于扩大在欧洲的生产规模,并资助新技术研发,其中包括氢动力无人机相关技术。
Summa Defence公司首席执行官尤西·霍洛派宁表示,目前该公司正为生产融资,并已研发出三款原型机。这些原型机在乌克兰完成实地测试后,即可投入量产。部分产品将供应给北约盟国,但乌克兰仍将是首要供应对象。
随着欧洲加速重整军备,乌克兰的相关技术诀窍需求量很大。Skyeton、Fire Point等乌克兰企业正在斯洛伐克、丹麦和英国开设生产基地,而且通常得到了欧洲各国政府的支持。
乌克兰用低成本生产无人机的能力,是欧洲渴望与其合作的另一个原因。仅FlyWell联盟的成员公司,每年就能生产数十万架无人机,远远超过那些生产数量少、成本更昂贵系统的欧洲公司。
例如,丹麦已拨款5亿丹麦克朗(7700万美元),用于帮助乌克兰武器生产商迁移产能并扩大规模。乌克兰射程达3000公里的“火烈鸟”巡航导弹,目前正通过此类项目在丹麦进行生产。
乌克兰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表示,乌克兰国防工业规模大幅扩大,无人机生产商已从2022年的10家增至如今的500多家。他说,“如果你的产品未在乌克兰经过实战检验,就无法跻身全球国防科技市场。”
专家称,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的产品迭代速度,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西班牙工程师康拉德·伊图尔贝协助乌克兰部队改造商用无人机,他表示,“乌克兰的无人机性能更好,这些无人机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战地维修需求,还能与其他型号无人机灵活搭配使用。”
乌克兰的实战经验也重塑了西方的学说。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以乌克兰为例,将无人机重新定义为像子弹一样的消耗性装备,这标志着美军正转向大规模、低成本无人机作战。分析师预计,战后乌克兰将成为北约国家的重要防务合作伙伴,并在廉价无人机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