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信“纯天然无添加”:食品添加剂才是守护安全的“隐形英雄”
在食品安全话题的讨论中,“纯天然、无添加”早已被捧上神坛,不少人固执地认为,只要沾了“科技与狠活”的食品添加剂,就等同于“不健康”“不安全”。可事实恰恰相反,现代食品添加剂绝非洪水猛兽,反倒像神一般的存在,用科学力量为我们的饮食安全筑牢防线。回望小时候国内食品添加剂匮乏的年代,那些“纯天然”背后的食品安全隐患,远比我们想象中更触目惊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食品工业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食品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也远不如今天普及。彼时的“纯天然”食品,看似保留了食材本味,实则暗藏诸多风险。就说家家户户爱吃的猪头肉,那时没有有效的保鲜添加剂,夏季高温天气里,肉类很容易腐败变质。一些商贩为了掩盖异味、延长售卖时间,竟用硫磺熏蒸变质的猪头肉——硫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能暂时抑制细菌滋生、让肉质保持“新鲜”色泽,可长期食用会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严重时还会损伤肝脏肾脏。小时候常听长辈说“买猪头肉要闻着没怪味”,却不知那些看似光鲜的肉品,可能藏着这样的“隐形毒素”。
腊肠、腊肉等腌制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令人揪心。没有食品防腐剂的加持,这些肉制品在储存过程中极易滋生肉毒杆菌。这种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剧毒物质,成年人摄入微量就可能危及生命。记得老家有户人家,冬天腌制的腊肠放了两个月,表面长了霉点却舍不得丢弃,清洗后蒸熟食用,结果全家食物中毒,其中老人因抢救无效离世。这样的悲剧,在那个食品添加剂稀缺的年代并不罕见——没有防腐剂的“天然储存”,反而让食物变成了致命陷阱。
就连看似纯粹的自榨油,也难逃安全隐患。那时不少农村家庭会去小油坊压榨花生油、菜籽油,认为“现榨现卖、无添加”才是健康。可他们不知道,花生、玉米等原料如果储存不当,很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小油坊缺乏专业的检测设备和除毒工艺,压榨出的油往往黄曲霉素超标。这种毒素具有强致癌性,长期食用会大大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而如今的工业食用油,通过添加抗氧化剂、采用精炼工艺,能有效抑制油脂氧化酸败,同时去除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让食用油更安全、更耐储存。
正是这些惨痛的过往,让现代食品添加剂的“神级作用”愈发凸显。食品防腐剂能抑制细菌、霉菌滋生,让食物保质期合理延长,避免了大量食物浪费和食源性疾病;抗氧化剂能阻止油脂、果蔬氧化变质,保留营养成分;增味剂、乳化剂等则能改善食品口感和质地,让饮食体验更丰富。更重要的是,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国家标准,每一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都经过了长期的安全性评估,只要在规定剂量内使用,对人体健康完全无害。
我们总被“纯天然”的概念裹挟,却忘了“自然”并非绝对安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黄曲霉素、肉毒毒素等有害物质,而食品添加剂的诞生,正是为了抵御这些风险。那些诋毁食品添加剂的人,往往忽视了它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品质上的核心价值,将“添加剂”与“有害”划上等号,陷入了认知误区。
事实上,现代食品工业的进步,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助力。它让我们在超市货架上能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生鲜、零食,让我们的饮食更便捷、更多样、更安全。与其盲目追捧“无添加”的噱头,不如相信科学的标准和监管——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守护我们饮食安全的“隐形英雄”,是值得我们信赖的“科技福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