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是读1000部名著小说
这是第4本丨《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小乡绅班纳特的五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如何寻找爱情的故事。其中,独立且富有主见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对傲慢的贵族青年达西产生偏见,并最终化解双方的误会,与之修成正果。
作者简·奥斯汀本人常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因为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因此她的小说是最具经典意义的小说。
而这部小说也获得极高的评价。其中,英国知名作家毛姆评价说:
“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01
简·奥斯汀为什么要写《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
简·奥斯汀出生于一个叫斯蒂文顿的乡村小镇,她的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她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文坛充斥着大量的“伤感小说”和“哥特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都是脑洞大开的故事,风格均为伤春悲秋的写法,多少有些无病呻吟的意思。
而简·奥斯汀可以说是一个打破常规的作家,她的作品完全脱离了这类写法,而是以理性、活泼甚至充满了幽默风趣意味的风格,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完成的第一部、出版的第二部的小说。这部小说最开始的名字叫《最初的印象》,是奥斯汀在21岁时完成的,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出版公司的认可。于是,奥斯汀又着手完成并发表了《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无疑是英国文坛的一股新鲜血液,又或者说是一股清流,它的出现,为文坛带来了不同的视角。
2000年,BBC做过一个“千年作家评选”活动,结果奥斯丁紧随莎士比亚之后,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这位女性堪称英国之骄傲。她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开启了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
02
小说中的四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班纳特家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太太为此终日愁眉苦脸,着急忙慌地到处给女儿们介绍对象。生怕女儿们剩在家里,面子上过不去。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班纳特太太嫁女儿的着急心情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但凡有个男的,不论年龄大小、不论长相美丑,她都认为自己的女儿能嫁给别人就是高攀了,甚至连还没有成年的女儿,她都迫不及待地要为其提前物色对象了。
这一天,小镇新搬来了一位叫宾利的富家少爷,听说每年都有四五千磅的收入,这位少爷即将成为他们的邻居。
班纳特太太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连忙让班纳特先生前去探探口风,以便尽早跟对方建立联系。
宾利可以说是一位性格非常好的高富帅,相貌英俊,性格温和,在一次舞会上,与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一见钟情。
舞会上还有另外一位“旗舰版”的高富帅,那就是宾利的好朋友达西。
达西身材高大,眉目清秀,温文尔雅,据说他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五百万。
达西最大的缺点是他的傲慢,他对于乡下人的傲慢,让大家都觉得此人多少有些目中无人。
宾利建议达西邀请简的妹妹伊丽莎白跳一支舞,达西却冷冷地说:“她还过得去,但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
而这句话,恰好被一旁的伊丽莎白听到了。
自此,伊丽莎白便对傲慢的达西产生了偏见,认为达西不过是一个自大、自私、令人讨厌的人。
伊丽莎白是五个女儿中最具独立精神的一个,她的诚实、优雅、富有智慧让她能够从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低俗、无聊中脱颖而出。
然而,她犀利的语言和过早地对别人定论也导致了她的迷茫。
随后,伊丽莎白又结识了年轻英俊的军官威克姆,并且与他聊得很投机。
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他和达西自小相识,达西的父亲非常喜欢他,而达西则嫉妒他父亲对他的爱,甚至取消了达西原本答应给自己的一个职位。
听到威克姆如此可怜的身世背景,伊丽莎白更加厌恶达西了。
而达西自从与伊丽莎白分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伊丽莎白。
在一次相聚中,达西鼓起勇气向伊丽莎白求婚,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
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指责达西的傲慢和对她家人的不尊重,达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写信向伊丽莎白解释了威克姆的谎言以及自己之前的一些误会。
伊丽莎白在读完达西的信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达西的看法,她意识到自己之前对达西的判断过于片面和偏激。
随着了解的深入,她逐渐发现了达西内心的善良、正直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消息传来,这给班纳特家带来了极大的耻辱和危机。
这时,伊丽莎白才意识到,威克姆才是阴险小人,而达西则与之恰恰相反。
达西得知此事后,不计前嫌,暗中帮助班纳特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不仅为威克姆偿还了债务,还为他们安排了工作,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伊丽莎白得知达西为她所做的一切后,深受感动,她彻底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升温。
最终,达西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这一次,伊丽莎白欣然答应,有情人终成眷属。
同时,伊丽莎白的姐姐简与达西的好友宾利先生也历经波折,最终走到了一起,班纳特家的其他女儿也都有了各自的归宿。
03
对比《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浅谈父母的教育观
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品《小妇人》,可以说与《傲慢与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讲述了多子女家庭的个人成长及家庭教育问题。
不同的地方在于,《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是一个愚蠢而且轻率的女人,而《小妇人》中的马奇太太则更为明智且富于智慧。
班纳特太太毫无礼节与美德可言,她根本不关心女儿们的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教育。
她迫切地希望把女儿尽快都嫁出去,这对女儿们的成长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当伊丽莎白的表哥查尔斯前来继承家产并且提出要娶简时,她连忙告诉查尔斯简已经有了对象,并且暗示他伊丽莎白也是一个不错的女孩。
当伊丽莎白明确拒绝查尔斯时,班纳特太太气急败坏,甚至要和伊丽莎白断绝母女关系,丝毫不管伊丽莎白的感受如何。
她对女儿琳达的婚姻非常满意,却丝毫不责难琳达的可耻的行为,也不为琳达给家庭造成的坏影响而担忧。
班纳特太太的毫无修养也直接导致了伊丽莎白的屈辱,口无遮拦的行为也导致了简和宾利先生结婚之后搬离的发生。
与班纳特太太相反,马奇太太则更了解女儿们的感受,她从来不对女儿们提任何强制性的要求,而是引导她们从一个个从不懂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自强自立的小妇人。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马奇太太毫无疑问是一位极为称职的老师。
她慷慨无私,乐于助人,不轻易动怒,感恩生活。
在孩子们眼里,她不仅是一个好妈妈,还是她们的知心朋友。
她们喜欢向马奇太太吐露心事和烦恼,而马奇太太也不负重托,给予她们很好的意见和帮助。
在马奇太太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观,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们将来大富大贵,只希望她们都能够获得幸福,健健康康,在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对她们大喊大叫,更不会动手体罚,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试错,在意识到了错误之后,再耐心教导,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
最终,马奇家的四个儿女在父母的教育下,都成为独立自强、人见人爱的小妇人,她们个个都集真善美于一身,拥有善良、勤劳、无私、宽容、坚强等诸多的美好品质。
大多数父母都会想着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那样的人,却从来不想,自己的言行举止才是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子女便有很大的概率成为和你一样的人。
所以,欲教人,先律己。
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这样写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傲慢与偏见》则告诉我们:
真正的爱情和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情的基础上,超越物质利益的束缚;
它提醒我们要克服自己的傲慢和偏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会自省和成长;
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品格和行为,而非外在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