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暖流抵达!“聊热入济”首次送热(主题)
东部城区3000万平方米用户率先用上“外热”(副题)
大众日报记者 赵国陆 盖颐帆
大众日报济南11月8日讯 供热季临近,“聊热入济”今冬首次送暖,来自山东聊城的工业余热抵达济南,东部城区3000万平方米用户率先用上了“外热”。
“温度74℃,压力1.6兆帕……”今天下午,济南供热调度中心,济南热力集团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关锐盯着大屏上实时变化的数据,百公里外聊城茌平信源电厂的出口供水温度正稳步升高,进入“热身”阶段。
电厂的蒸汽阀门打开后,高温热水通过直径1.6米的“超级暖气管”流向济南城区。长途奔袭20多公里,热流抵达德州齐河境内的1号中继泵站,随着压力降低,水流减速。在四台加压泵的助力下,再次增压提速,继续前行。
“聊热入济”北线距离远、高差大,穿黄隧道高差达30米,因此沿途建设了4个这样的中继泵站,“接力”加压助跑,将暖流推送至济南,在黄河北岸的起步区分流部分热量后,继续穿越黄河,最终抵达市区的高新能源站。
“目前主管道每小时升温3℃。”关锐表示,考虑到管道的热胀冷缩因素,必须缓慢蓄热。据测算,“聊热入济”长输段注水量大约45万吨,城区管网注水超过52万吨,把近百万吨的水体加热,并非一日之功。试供热期间,长输管道内的流速大约8000吨/小时,电厂出口的热量到达济南黄河北岸,就需要30多个小时,将来在满负荷运转状态,至少也得20个小时左右。
高新能源站既是“聊热入济”的终点站,也是济南东部其他热源的中转站。章丘刁镇化工产业园、章丘电厂的工业余热等都在此汇聚中转,然后统一“分发”到各小区换热站,最终温暖千家万户。
济南热力集团生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于昌灏介绍,东部城区今冬首次用上域外热源,按照优先消纳长输热量的原则,其他热源要“让路”。济南能源集团建设了智慧调度中心,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让供热管道“会思考”。在高新能源站,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流量、压力、温度等数以万计的数据实时跳动,这背后是智慧化供热系统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根据气象预报、历史数据和用户端的实时反馈,精准预测未来72小时的供热负荷,自动指挥泵站、阀门响应,实现“源-网-站-户”的全程智能联动、按需分配。
为这条输热大动脉保驾护航,“聊热入济”还部署了长航时无人机智能机库系统,形成“空中巡、脑中算、地面办”的闭环,确保今冬济南居民用热更加稳定、清洁。
来源:大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