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妈退休后,生活本来安逸,每天早晚遛弯后最喜欢的,就是在水果摊前挑各种当季水果。她总觉得“吃点新鲜的水果,对身体有益”,甚至在降糖药之间也要吃几块甜桃。几个月下来,她却发现最近总觉得口干乏力,体重反而有点增加。
![]()
一次例行体检,医生看着她的血糖报告有些忧心:“张阿姨,您水果是不是吃得有点多了?”张大妈惊讶地问:“难道吃桃子对糖尿病还有影响吗?”
“桃子味道淡,看起来糖分不高,是不是就安全?”很多糖友都有类似疑问。事实上,水果对血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糖类种类、升糖指数(GI值)和食物纤维含量。
![]()
桃子的升糖指数约为56-60,属于中高GI水果。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中,每100克桃子含有约9.5克糖分,虽然略低于葡萄、荔枝等高糖水果,但连续多吃、配合主餐进食,还是容易引起血糖波动。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每天摄入高GI水果,空腹血糖波动幅度可达17.8%。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52.6%的糖友存在水果进食过量的问题,这直接加剧了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用药剂量。
医生提醒:水果不是不能吃,关键要选对、控制量。因为“甜味温和”的水果,有时恰恰是升糖隐患。尤其是桃子,当作加餐主食、空腹吃、一次大量摄入,都极易导致血糖骤升、胰岛素分泌压力剧增。此外,长期高糖水果摄入还与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如视网膜病变、肾损伤等。
![]()
许多糖友坚持“水果不能少”,但没有注意选择和食用方法,一喝果汁、二吃桃葡、三大口西瓜。医生提醒,如果这样的习惯持续一个月以上,身体会出现六大显著变化,尤其第4项极易被忽视!
血糖波动幅度增大
连续监测显示,进食高GI水果后血糖最大波动幅度可达25%以上,相比低GI水果高出41%。
胰岛素用量增加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监测发现,水果过量食用糖友,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的日用量大约提高12~18%,导致控糖难度加大。
水果中的果糖、葡萄糖摄入过多,40岁以上女性糖友体重平均上升2.4kg/月,易诱发胰岛素抵抗。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
哈佛公共卫生发布报告:进食热带甜水果人群,3个月内糖化血红蛋白上升0.6~0.8%,增加糖尿病并发风险。
餐后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
研究显示,进食桃子、葡萄后,餐后2小时血糖比正常基线值高出3.1mmol/L,且波动持续更久。
并发症风险加大
中华糖尿病学会2022年数据显示,水果摄入过多的糖友眼底并发症发生率提升19.3%,肾功能受损风险增加14.7%。
![]()
很多糖友以为水果健康,实际上有些“常见水果”暗藏高升糖隐患,如果你还在每天都吃,真的要注意了!
含糖量约9.5g/100g,升糖指数达到56-60。水分多、食用速率快,容易吃超量。建议:每次不超过半个中等大小的桃子,并随主餐后、与蛋白质、坚果类搭配。
糖分高(约15.5g/100g),升糖指数72,常常一串接一串吃,极易超标。建议避免榨汁或大把食用。
![]()
虽水分大,但糖分不低(约7.2g/100g),GI值高达72。吃多后血糖波动剧烈。建议少量尝鲜,每天不超100g。
每100g高达16.6g糖,且胶状纤维少,升糖速度快。大量进食容易引发“糖晕”。建议仅少量尝试。
含糖量12.2g/100g,升糖指数高,熟香蕉糖分释放更快。建议隔周尝一点点,绝不空腹食用。
山楂、枣类(鲜枣/蜜枣)
高糖果类代表,每百克含糖在15~22g之间。鲜枣虽营养丰富,对糖友却是“甜蜜负担”。建议多用蔬菜代替水果解馋。
![]()
认识到水果种类的隐患,糖尿病人其实可以通过“科学水果攻略”保护胰岛素和血糖稳定:
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水果,如苹果、猕猴桃、柚子,每次控制在一个中等大小的拳头大小,不用榨汁,保证慢咀嚼,减缓吸收速度。
水果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不空腹,不临睡前;与蛋白质、坚果类(核桃/芝麻/少量酸奶)一起,减缓血糖快速上升。
要养成餐后30分钟,适量步行10-20分钟的习惯,帮助血糖平稳下降,减少骤升风险。
定期检测血糖,尤其在试新水果时,建议一周内多次自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水果摄入量与频率。
![]()
忌滥用无糖果干和各类水果制品,实际糖分和热量“超想象”,对于已控糖不佳或曾发高血糖的糖友,更要慎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