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六点还没到,小区的老李大爷就早早端上餐桌。和他一样,附近很多老人都习惯“早吃早休”,认为这样有利健康。
可前阵子的体检,却让老李有些意外:血糖指标悄悄升高,胃部总胀气,还常为失眠犯愁。医生一句话更让他心里犯嘀咕:“晚饭吃得太早,老年人其实更危险!”
这让不少邻里大妈大爷都跟着不解:晚饭不是越早越好吗,难道我们都做错了?事情真的如大家常想的那样吗?还是这背后暗藏着让人忽视的健康风险?
![]()
可其实,中国营养学会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多项研究指出,晚饭时间过早,尤其在下午五点之前,对老年人的健康反而不利。
首先,老年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下降,如果晚饭与睡觉时间相隔5小时以上,血糖可能在凌晨出现波动,容易造成低血糖现象,这对于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基础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个相对高危的隐患。
再者,吃得太早,夜里往往会感到饥饿,形成“夜间进食冲动”。
有关数据显示,62岁以上人群晚饭过早的人,夜间加餐几率高出22.8%,而夜宵又往往偏油腻或高糖,无形中对心血管、消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肥胖及胃肠疾病的风险都随之增加。
更需要注意的一点,老年人肝脏代谢率下降,晚饭与入睡距离过长,夜间空腹状态会加重肝脏、胆囊和胃液分泌负担。
![]()
医学上称为“夜间空腹综合征”,表现为夜间心慌、易醒、早醒、消胃气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老人越吃得早,反而越睡不好。
长期坚持傍晚五点或更早吃饭,可能带来的危害,绝不只表面那么简单。综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华医学会等机构的流行病调查,老人晚饭吃得“过早”,常见负面影响包括:
夜间低血糖概率提升
62岁以上中老年人中,晚饭-睡觉间隔5小时以上者,其夜间低血糖发作率比标准晚餐时间(18:00-19:00)者高出31.4%,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头晕、出汗、早醒等不适。
胃肠功能紊乱,易导致消化不良
晚饭过早,胃液分泌周期被打乱。研究发现,“早吃晚睡”和“晚饭后夜宵”两个习惯常常交织,消化系统不能充分休息,胃溃疡、胃炎概率提高17%。有慢性胃病史的老人尤需留意。
失眠及睡眠质量下降
夜间因饥饿频醒或早醒的比例,在早晚饭组中为21.2%,显著高于“标准晚饭组”的12.8%。人体褪黑素释放受血糖及胃肠状态影响,晚饭和入睡间隔过大易扰乱生物钟。
早餐进食过量,肥胖风险提升
早吃晚饭容易导致第二天清晨饥饿感增强,相对应“早餐热量摄入”数据增加22%-28%,若饮食结构失衡,则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发病率双升。
慢性疾病控制难度加大
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老年患者,因夜间血糖、血脂波动大,药物调控变得复杂。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增药调整,生活质量反倒下降。
![]()
对于62岁以上的中老年朋友来说,什么时间吃晚饭对健康最有利?
多项临床循证研究推荐“理想晚饭时间是18:00到19:00之间,且与入睡时间保持3-4小时的距离。”这一点已写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科学“晚饭法”,助您安稳过夜:
晚饭不宜过早,也不可拖到深夜
傍晚6点后、晚8点前完成进食最理想。太早太晚都危险,“踩点吃饭”才养生。
拒绝夜宵,合理规划能量分配
晚饭七分饱为度,主食+优质蛋白+蔬菜,减少煎炸、油腻、重口食物。这样肠道负担轻,夜晚血糖更平稳。
![]()
关注自身作息,灵活调整饭点
若特殊情况(如外出、聚餐、服药)导致晚饭提前,应适当增添高纤维低糖小零食,比如一小块全麦面包,避免夜间低血糖。
慢吃细嚼,避免进食太快
建议用时20分钟以上,这样既利于保护胃肠、调控胰岛素,也能提升饱腹感。
入睡前如感觉轻微饥饿
可饮用250毫升温牛奶或一小把坚果,既缓解饥饿,又有助安眠,但切忌摄取高糖点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