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清晨,62岁的王阿姨像往常一样,为自己煮了一碗小米粥,边喝边和老邻居拉家常。说到中午做什么饭,邻居突然皱眉:“你不是糖尿病吗?还喝粥?喝粥就是喝糖水,血糖肯定蹭蹭往上涨!”
王阿姨一愣,嘴里的粥差点咽不下去。这种说法,让她十分不安。难道多年的习惯一直错误?可医院营养师曾教过她,主食可以多样化,粥也未必是“洪水猛兽”。到底喝粥是不是糖水,糖尿病人能否放心喝粥,关键点究竟在哪里?
![]()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话题说道说道,答案可能和你想的恰恰相反。你可知道,“喝粥=喝糖水”其实是个大误区,关键还得看你怎么煮、怎么喝。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被忽视了。
喝粥很常见,但在糖友群体中,总被当作“升糖雷区”。医学上,粥确实属于高升糖指数(GI)食物,普通白米粥的GI值大约在80~90之间,也就是说,喝下去后,血糖上升会比较快。但“喝粥就等于喝糖水”这个说法,其实过于绝对。
粥的GI因原料种类、粒度、烹饪方法而显著不同。比如,粗粮粥的小米、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含量高,升糖速度会比白米粥慢。
粥的浓稠度和陪搭内容也有讲究:稀粥升糖快,稠粥升糖慢;只喝白粥升糖快,和鸡蛋、蔬菜、牛奶等搭配,则血糖反应更温和。
![]()
北京协和医院一项涉及48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跟踪研究显示,早餐同为主食,搭配蔬菜和蛋白质食物后,血糖平均波动幅度能减少17.8%。没有哪种食物天生“不可碰”,方法才是关键。
那糖尿病人如果喜欢喝粥,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是否只要控制好方式,依然能纳入健康主食?来看医生总结的四大转变:
单喝白米粥,尤其是喝得稀、喝得快,一餐后30~60分钟内,血糖会显著升高(大约上升2~5mmol/L)。这点已被多项国内外糖尿病饮食干预研究证实。但只要采用“高膳食纤维+蛋白质搭配”的组合,如粗粮杂豆粥、加蛋白食物同吃,血糖峰值可下降10~23%(《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数据)。
![]()
改良烹饪方式,把米的颗粒保留完整,增加粥的浓稠度(即用小火慢煮、少加水),可有效降低GI值。实验表明,同样原料,稀粥的GI比稠粥高出15~22%。
餐后适当运动或提前服用降糖药物(具体须遵医嘱),都能减少喝粥导致的血糖波动,平均缩小血糖波幅13%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单调的白饭、白面,多样化主食搭配,会提高患者进餐的愉悦度和依从性,饮食生活更容易长期坚持。
习惯喝粥的长者,如果完全戒掉粥,常会因主食摄入不足而导致能量偏低、营养失衡,反而易引发低血糖、体重下降或肠胃不适。合理喝粥更利于老年人消化吸收。
选对原料。优先选择小米、糙米、七分麦仁、菠菜豆腐等高膳食纤维、低GI的杂粮或豆粥,避免只用精白米。
讲究做法。粥要煮得稠一点、颗粒感多一点,米粒不要煮烂化。这样能减缓胃排空速度,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不空腹、慢慢喝。不要空腹猛喝热粥,更别“狼吞虎咽”。建议搭配蛋类、牛奶、豆腐、蔬菜等,饭前先吃些配菜,再小口喝粥,既能延长饱腹感,又能平稳血糖变化。
![]()
量要适宜。粥一顿建议不超过300ml,且只作主食一部分(比如一半是粥、一半是全麦馒头或杂粮饭),不要当成饮料反复添。
由此可见,喝粥并非“喝糖水”那么简单,真正影响血糖的,是你的选择与搭配。权威共识认为,只要控制食材、做法和食量,糖尿病人也能喝粥而不必惧怕升糖。
当然,这只适用于血糖稳定、无明显并发症、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方案建议根据个人血糖监测结果微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