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反差实在令人震惊!
2
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社会舆论一片沸腾,无数家庭对未来充满期待。
![]()
3
当时,多位人口学专家信心十足地断言,一旦生育限制解除,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婴儿潮,新生儿数量将迅速攀升。
4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更是作出惊人预测:未来四年累计出生人口或将突破1.6亿大关,年度出生峰值甚至可达4995万。
![]()
5
可现实真的如预期般发展了吗?
6
十年后的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2024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仅为954万人,而死亡人数高达1093万,人口总量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
![]()
7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婴儿潮”,为何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婴儿荒”?当代年轻人又为何越来越不愿走进婚姻、迈入生育阶段?
![]()
8
预测和现实的区别
9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在这一历史性决策出台前,学术界与政府部门普遍对未来的生育趋势持积极态度。
10
翟振武教授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基础,深入分析后指出,全国范围内具备生育二孩资格的夫妇总数高达9101万,其中城镇户籍家庭占相当大比例。
![]()
11
基于此数据,他敏锐判断,一旦政策放开,短期内将激发大量积压的生育需求,迎来显著的出生反弹。
12
他在核心期刊《人口研究》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进一步细化预测模型:预计政策实施首年,全国出生人数将达到3540万。
13
到第三年,出生规模将进一步上升至4025万;即便第四年略有回落,仍将稳定在3540万左右的高位水平。照此推算,总和生育率有望冲击4至5之间的区间。
![]()
14
该观点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并迅速获得官方响应。彼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透露,仅单独二孩政策施行九个月,申报人数已超百万。
15
以此为参考,有关部门初步估算2015年后出生人口将迎来大幅跃升。然而,在这股乐观浪潮之中,蔡昉等17位学者却发出不同声音。
![]()
16
他们在联合撰写的报告中提出警告:若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生育率飙升至4.4以上,每年新增新生儿接近4700万,从而给教育、医疗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17
尽管两派观点存在分歧,但其共同前提均为“民众具有强烈生育意愿”。因此,争论并未持续太久,各方都将目光投向2016年的实际数据,等待事实验证。
![]()
18
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施行。最初的两年,统计数据似乎印证了专家们的乐观设想。
19
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1786万,较2015年增加131万,二孩占比提升至45%;2017年出生人数仍维持在1723万的较高水平。
20
可惜的是,这场短暂的“生育回暖”未能延续势头,随后几年出生曲线急剧下滑,也让翟振武与蔡昉的观点高下立判。
![]()
21
进入2018年,新生儿数量骤降至1523万,比前一年减少近200万。
22
这一转折点让更多人意识到,我国生育形势远比预想中复杂严峻。自此之后,出生人口逐年走低,呈持续滑坡态势。
![]()
23
2019年为1465万,2020年跌至1202万,2021年为1062万,2022年956万,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902万。
24
直到2024年,出生人数微弱回升至954万,但由于死亡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我国人口总量正式进入负增长时代,标志着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
25
为什么?
26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当年权威预测集体失准?
27
首先从人口基数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总和生育率便持续走低,直接造成育龄女性总量不断萎缩。
28
截至2020年,处于20至35岁黄金生育年龄段的女性人数相比2010年减少了超过3000万,严重制约了整体生育潜力的释放。
![]()
29
同时,当代青年结婚年龄不断推迟。从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24.9岁,延后至2020年的28.7岁,许多女性直至30岁以后才组建家庭,生育窗口期明显缩短。
30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仍有近半人群具备再生育能力,但高龄产妇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且主观生育意愿普遍偏低,难以形成有效补充。
![]()
31
经济负担沉重是阻碍生育的关键原因之一。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家庭支出便迅速攀升。
32
在全国范围内,0到3岁婴幼儿每年养育成本约为2至3万元;而在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年均开销高达9.6万元,涵盖奶粉、尿布、疫苗接种及早教课程等多项支出。
![]()
33
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进一步加重家庭财务压力。在北京、上海等地,家庭教育投入可占家庭总收入的30%至50%,一套优质学区房的首付金额,几乎相当于一座三四线城市整套住房的价格。
34
若决定生育第二个孩子,往往需要置换更大面积的住宅,叠加房贷、车贷以及赡养四位老人的责任,多重压力交织之下,多数普通家庭只能望而却步,感叹“生得起,养不起”。
![]()
35
面对生育率长期低迷的局面,政策导向已不再局限于放宽生育数量限制,而是转向系统性支持家庭育儿。
36
2021年,“三孩政策”正式推出;到了2025年,国家层面启动大规模激励机制。
37
凡家中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每年可领取3600元专项补贴,相当于每月300元,基本能够覆盖奶粉、疫苗等基础育儿开支。
![]()
38
除了资金补助,国家还在休假制度与托育服务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
39
目前多地已延长婚假周期,例如山西、甘肃等地婚假最长可达30天;产假统一延长至158天,并增设5至20天不等的育儿假期。
![]()
40
西藏地区对三孩家庭提供极为优渥的支持措施:产妇可享受长达一年半的带薪产假,期间工资全额发放。
41
湖北宜昌则要求企业为生育三孩的职工提供一年产假,男性陪产假也延长至30天,国有企业率先带头执行。
42
与此同时,国家正加速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并出台法规严禁职场中对育龄女性的就业歧视,旨在减轻父母育儿焦虑,让家庭更安心地迎接新生命。
![]()
43
结语
44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国正在经历从依赖劳动力规模的“人口红利”向依靠人力素质提升的“人才红利”过渡的关键阶段。
45
要改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必须着力破解群众在育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46
过去十年二孩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提升生育积极性的核心在于尊重个体选择权,真正降低养育成本。
47
唯有在政策扶持、公共服务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切实为生育家庭创造便利条件,我国人口发展才有可能走出低谷,迈向可持续的新阶段。
![]()
4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