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仇宇浩
拿喷壶将破损古籍书页均匀喷潮,用毛笔将书页边角抚平并在破损处周围涂上糨糊,用镊子将与书页颜色相近的补纸贴上去,再将多余的补纸去除……这是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古籍出版社编辑李辰的日常工作之一。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单位、天津文博出版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门口墙上的一串牌子,显示着李辰这间办公室的与众不同,这里是天津古籍出版社在9月正式挂牌的沽芸轩·古籍修复工作室。作为该工作室负责人,李辰介绍:“‘沽’取自‘津沽’,‘芸’取自汉代至清代的藏书机构或其官署别称‘芸台’。”
工作室并不大,却古色古香,一整面墙的书架上全是古籍,这些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历史记忆、文化传承、情感寄托。工作室内,一张红色大木桌上,放着毛笔、镊子、宣纸、竹起子、剪刀、喷壶、裁纸刀等,这里就是李辰施展修复“魔法”的舞台。
“古籍修复是一项极其精细、专业的工作,古籍修复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历史、化学、美术等跨学科知识,以及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和一丝不苟的匠心。只有真的热爱,才能稳得住、沉下心,走过漫长、枯燥、寂寞的积累过程。”李辰表示,之所以甘愿“坐冷板凳”、研习古籍修复技艺,是因为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吸引,“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岁月流逝,兵燹虫蛀,不少古籍饱经沧桑,破损不堪。古籍修复师,就是要与时间赛跑、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到每一册待修复的古籍,修复方法并不相同。目前,李辰正在修复清嘉庆年间朱子本《四书》善本第一册,“它存在断线、破皮、书口断裂、圆角与糟朽等问题,需要在尽量保留原线的情况下将书拆开、对破损的地方以及圆角进行修补,再进行装订复原。修复的难点,一是书皮已经破损碎裂,需要进行重新托裱;二是这套书体量偏大,使用常规溜口的方法会让书籍整体增厚,所以需要特殊的修复手段;三是原书纸张颜色偏深,修补配纸不好找。两位师父赵春山、万群帮我制定了修复方案。”
不久前,李辰修复了宋代《洗冤录》增注本——清代法医学著作《洗冤录详义摭遗摭遗补附》。在传统手工修复完成后,李辰还对这部古籍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整理。日前,这部线装书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方便更多人了解我国古代法医智慧。
“我们不仅在古籍整理、线装古籍出版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还十分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2016年,我们就与天津师范大学开展合作,成立了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今年,我们先后成立了天津文博出版中心、沽芸轩·古籍修复工作室。”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任洁介绍,该社已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群、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春山作为“特聘专家”,与李辰共同组建古籍修复专家组,开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等一系列工作,构建“修复、研究、出版”一体化的古籍保护模式;探索如何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出版技术更好结合,以期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出版物;让古籍不再只是锁在库房里的“标本”,而是通过修复、整理、出版、数字化等方式,为当代学者和普通读者所用。
“我们希望依托天津文博出版中心、沽芸轩等平台,打造挖掘、整理、修复、保护、出版、研究、传承古籍的全链条体系,让古籍‘醒’过来、传下去。”任洁介绍,该社还将携手天津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等单位,陆续推出“天津藏敦煌文献全集”等珍贵文献、线装收藏版“沽芸轩中华优秀典籍丛书”等,进一步探索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
来源:天津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