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
《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
在常璩故里崇州举行
在嘉宾对话环节
四位深耕巴蜀文化与方志研究的权威专家
围绕《华阳国志》的深厚内涵与当代价值
展开深入探讨
![]()
《华阳国志》:巴蜀文化的基因图谱
围绕“《华阳国志》在传承巴蜀文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话题,专家们各抒己见。
![]()
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会长、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先
“《华阳国志》对我们巴蜀,包括西南地区的历史、民族、文化各个方面都记载得非常详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作为现存最早、体例最完整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填补了古蜀历史的诸多空白。从蚕丛、鱼凫到开明时代,再到秦灭巴蜀后的历史变迁,《华阳国志》以其系统记载,重构了巴蜀历史脉络,成为今天我们继承传承巴蜀文化的重要基石。”
![]()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四川省巴蜀文研究会副会长潘殊闲
“《华阳国志》是‘巴蜀文化的基因图谱’。虽然常璩比我们幸运,能够看到大量现已失传的古籍,但我们比常璩幸运的是见到了三星堆、金沙等考古发现。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献相互印证,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古巴蜀的历史脉络。”
![]()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
“《华阳国志》采用编译方式,从传说时代一直编年到东晋,为研究古代西南地区提供了珍贵史料。当前《华阳国志》研究仍需深入,我和团队致力于《华阳国志》的校勘整理工作,出版了多部研究著作。”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黄剑华
“《华阳国志》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来说有独特的价值。常璩开创了编纂地方志的先河,其创新精神和核心观念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
让古籍"活"起来:创新传承的崇州实践
在谈到《华阳国志》这部优秀典籍深远价值的当代转化时,专家们对崇州打造华阳国志新馆这一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肯定。
![]()
李勇先认为,崇州目前对于《华阳国志》的研究、开发利用和宣传普及方面都做得非常棒,希望以后崇州能继续开发挖掘,把全球学者们都吸引过来,让这里形成《华阳国志》的学术研究高地。他还建议,将《华阳国志》宝贵资源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如挖掘其中关于水利文化、农业生产的记载,为今天的天府粮仓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同时与文旅深度融合,挖掘书中记载的饮食文化、地方特产等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潘殊闲认为,崇州作为常璩故里,应举起全国乃至世界的方志文化大旗,将华阳国志馆建成有影响力、有人气的文化高地。他建议充分利用AI、VR等现代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满足当代游客的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在如何把文献跟遗址、遗迹和文物结合起来这方面,崇州乃至成都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汪启明认为,当前《华阳国志》的研究、普及、推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手段让经典走出书斋,同时将地方志文化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黄剑华强调,历史文化名人是重要的人文资源,当地要做好常璩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推广工作。应该多制作相关雕塑、画像,定期举办论坛,形成研究合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
![]()
在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发言环节,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的三位青年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刘羽倩通过《华阳国志》与《越绝书》的比较研究,剖析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地域方志中的呈现形态;郑莹从当代方志编修实践出发,挖掘《华阳国志》的文献价值;齐杨鑫从地理人文环境视角,解读了"巴出将,蜀出相"这一经典记述的文化内涵。
![]()
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三级调研员郑莹:“在这次论文撰写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华阳国志》这部典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史实与传说,更是一种文明延续、精神延续,一种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记者|李杰 邓涛 吴宇佳 任九桥 唐泰来 罗钰佳
编辑|余霞 王静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