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期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部署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面对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时代考题,作为天津中心城区之一及曾经的工业基地,河东区如何将中央精神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
近期,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天津市河东区委书记周波,解锁河东区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蝶变的幸福密码,分享该区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形成的文化繁荣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亮眼答卷。
![]()
天津市河东区棉3创意街区“依河而居”。刘伟 摄
城市更新:
盘活资源 里外兼顾
中国城市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河东区如何统筹“规划—效益—民生”三部曲,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高质量转变?
周波:我们积极推动工业遗存华丽转身、老旧小区焕新升级。一方面,推动“工业锈带”变身“活力地标”。坚持“修旧如故、变锈为秀”,推动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既留住新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宝贵遗存,又打造“都市公园+现代产业”新模式。该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荣获亚洲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银奖、景观环境设计优秀奖。
另一方面,推动老城区展现“新颜值”。我们将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打造更多“口袋公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居民身边的便利空间。
当下,我们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齐心协力做好区域层级的“十五五”规划谋划工作。未来,我们将锚定“津韵河东·向新之城”发展愿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道路上不断前行。
中国城市报:面对大体量、多类型的更新项目,河东区在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上有哪些创新机制?
周波:当前,我们正实施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路、“一冷·天音”等一批大体量城市更新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40亿元。对此,更需要算好“经济账”“效益账”“长远账”。一方面,坚持“政企合作+市场运作”。通过运用城市运营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探索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多元运营。另一方面,坚持“存量盘活+产业导入”。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导入新业态、新功能、新场景。例如,被评为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棉3创意街区,是“文创+科创”的业态融合体;“一冷·天音”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盘活“一冷厂”等存量厂房资源,让“冷厂房”激活“热产业”。
中国城市报:在“站产城”融合发展中,河东区如何进一步发挥天津站枢纽优势,优化“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落实《意见》提出的“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周波:河东区具有“拥站、沿河、临空、近海”的特点,为促进“站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宝贵机遇,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打好“协同融入”牌。加强同市级部门、兄弟区研究对接,推动天津站片区纳入天津市“站产城”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招引企业总部和二三级子公司,全力打造天津站京津同城商务区。另一方面,唱好“资源盘活”戏。推进站区周边商务楼宇提升改造,盘活用好低效楼宇、商圈、洋楼等资源,推动天津站片区业态、功能、品质整体提升,把单纯的交通枢纽打造成京津同城发展枢纽。
多元赋能:
留住韵味 增进幸福
中国城市报:《意见》要求“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河东区将如何深化“文创+科创”双轮驱动,将文化流量持续转化为经济增量?
周波:“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位于海河东岸的大直沽,是天津起源地之一,我们努力让直沽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一是彰显直沽文化新魅力。深入挖掘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严复与大直沽”等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全区171项非遗技艺,突出“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的直沽文化特质。二是丰富文化发展新场景。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建设,探索“文创+科创”文创园区发展路径;推动大直沽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激发片区整体活力;依托8.28公里海河沿线,打造“水、岸、场、桥、街”文旅场景。三是打造业态融合新格局。持续释放金茂汇、嘉里汇、俄欧风情街等商业载体的消费活力,推动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建设海河东岸新消费走廊。
中国城市报:河东区如何推动民生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跃升,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均衡性上实现新突破?
周波:民生工作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一方面,持续强化“有没有”的基础保障。聚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所盼,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住房等保障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努力追求“好不好”的品质跃升。扎实推进20项民心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大城三管”,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中国城市报:河东区在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方面有何规划?
周波:我们积极推进智慧河东建设,让城区运行更有韧性、更具智慧、更加高效。一方面,推动数据赋能。推进市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建设;促进全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另一方面,推动治理增效。用好智慧河东城市大脑,优化“智慧监管”“东智星”等智能平台,统筹推进智慧文旅、智慧停车、智慧社区等场景建设,打造数字化便民生活服务圈。
创新发展:
科技转化 招商引才
中国城市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提到创新,河东区如何依托自身优势,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周波:河东区聚集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科创资源丰富,具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比较优势。我们将用好资源“富矿”,探索推进“院产城”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建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联盟,做实“海河东岸创新沙龙”等品牌活动;布局检验检测、中试验证等平台,为填补国内空白的高丰度镱-176同位素生产技术等科研成果提供全链条配套保障。另一方面,打通服务院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鼓励科研院所探索市场化机制,提供“一院一策”定制化保障,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
中国城市报:河东区在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有哪些精准招商策略,以实现《意见》提及的“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周波:河东区将积极把握好、对接好、融入好协同发展战略,以协同之势增强发展之效。一方面,主动办好协同融入之事。加力承接资源疏解,充分发挥国能集团、中能建集团、中核集团等驻区央企、大院大所资源优势,持续开展进京招商活动,推动央企子公司及关联企业落户。另一方面,扎实办好自身发展之事。持续优化“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用足用好嘉里、中海、金茂汇、一机床等产业承接载体空间,推动华勘集团总部等项目落地,努力做优“地”“电”“核”等特色产业。此外,河东区还是天津市唯一入选全国首批10个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的城区,产业集聚效应正加速释放。
中国城市报:围绕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河东区将推出哪些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的人才服务举措?
周波:近日,我区“百名博士倍增项目”创新实践案例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以此为鼓励,我们将继续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全流程工作。一方面,让人才在河东区大展身手。制定鼓励青年在河东区创新创业若干措施,举办“产业人才河东行”等活动,用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让人才就业创业“有资金、有场地、有培训、有服务、有平台、有方向”。另一方面,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实施“来即安居”工程,增加人才公寓供给,优化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一揽子保障政策,丰富“河东人才一卡通”服务事项,营造“近悦远来”的优质人才发展生态。
原标题:提品质凝特色 答出“城市更新+”的“高分卷”——访天津市河东区委书记周波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