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网上有很多视频说上海餐厅价格高得吓人,一盘白切鸡标价四百八,说是用喝牛奶听音乐的鸡做的,生菜沙拉一百二十八,加上服务费超过一百四,矿泉水九十、冰淇淋七十、粥卖到两百块,这些店都在陆家嘴外滩附近,服务员解释是因为食材少见、做法复杂,但端上来的量很少,网友看了直呼离谱,觉得这根本不是吃饭,而是专门给外地游客设的消费陷阱。
![]()
其实上海整体物价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发改委四月份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面粉每斤三块五,猪肉十五块,青菜三块,这些价格跟很多二三线城市的超市差不多,在大润发实际买过东西的人知道,花一百块钱可以买到十只小鲍鱼,再加点米、奶和零食,街边卖的牛肉粉一碗三十二块,白粥配上小菜十八块,不同档次的价格分得很清楚,不是所有人都在吃很贵的饭,只是有时候选的地方不对。
![]()
这些高价餐厅主要靠三招来吸引人,第一招是位置选得好,南京路外滩的商铺月租动不动就上万,像和平饭店这样的老店还带着历史背景和商务需求,有人一顿饭花两万多,光服务费就要三千块,第二招是包装手法,普通牛肉贴个“澳洲5A和牛”的标签,松露奶酪当关键词,实际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钱,第三招是话术设计,青椒鸡丁改名叫“能量碗”,价格就能涨六成,黄瓜叫“脆骨小青瓜”,价钱直接翻倍卖,他们用喷枪烤一下,再用大盘子装小份菜,成了常见做法,短视频博主拍完还能接广告赚流量。
![]()
收入差距确实存在,上海2023年平均月薪有一万二,但2025年的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人每月收入还不到六千元,拿六千到八千的人占了15.5%,金融和科技行业经常能拿到高工资,而餐饮和零售业多数人月收入在八千以下,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收入被平均了,更让人发愁的是房租,市中心一室户要七千二,郊区是三千七,房租常常占到收入的四成到五成,每天通勤两小时也成了常见的事。
![]()
这种消费上的分层不只出现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也都有类似情况,高端餐厅卖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还包括地段带来的便利、身份感的满足以及时间的节省,人们去哪里用餐,实际上是在为环境、面子和效率花钱,而普通人日常所吃的,大多来自超市的打折商品、菜场的新鲜蔬菜或是连锁快餐店,这些才构成他们真实的生活。
视频能火起来,是因为极端例子容易传开,人们喜欢看那种“一线城市暴利”的故事,博主拍完点赞多、接单快,观众看得过瘾、情绪也上来,没人仔细去想是不是自己选的地方不对,网易在十月份那篇文章说得挺实在,这种现象其实是地段成本加上营销策略一起堆出来的,不代表一个城市平时的消费水平。
![]()
平时吃饭挑地方,我避开核心区餐厅,用APP比较超市价格,找到促销活动,到本地菜场买菜最划算,租房选在地铁口附近,即使远一点也可以,吃饭选择连锁品牌,既干净又便宜,那些天价菜单看着吓人,其实和多数人的生活没关系,如果你要去外滩坐一桌,花的钱值不值,自己心里清楚。
别被视频带了节奏,上海不是所有地方都贵,贵的地方也不是为普通人准备,想吃得好又不想多花钱,办法有很多,关键是你得清楚自己要什么,别被那些店名和灯光给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