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2岁的王阿姨照常在小区里晨练。今天,她突然觉得呼吸有些费劲,胸口闷胀,一阵阵疲惫感袭来。身边的邻居劝她多休息,可她只是以为自己年纪大了、最近睡得不好。
但到后来,连爬楼梯都觉得喘,偶尔还夹杂着干咳。她还记得,自己以前身体一向硬朗,从没想过这些“小毛病”背后,竟隐藏着健康危机。
![]()
一次偶然的体检,让医生眉头紧皱:“王阿姨,您的肺部影像有异常,要进一步检查。”
很多人认为,肺癌到来的时候毫无征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少案例提醒我们,肺部疾病往往通过一些小信号提前警示,只是多数人将其忽视。
当这些“信号灯”亮起时,身体其实已经在悄悄求救。那么,哪些早期迹象可能预示着肺部健康亮红灯?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肺癌总是“无声无息”地袭来,一发现就是晚期。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早期肺癌临床数据,近68%的肺癌患者在起初几个月里就经历过咳嗽、胸闷等症状,但因症状轻微易混淆,错失最佳诊疗时机。
![]()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指出,肺组织癌变前,身体会通过不同信号进行提示,只要我们足够敏感就有机会早发现。
肺癌早期的四大常见“信号灯”:
长期咳嗽且无明显诱因:如果近期总是以干咳、刺激性咳嗽为主,持续2周以上,尤其是夜间、清晨症状加重,伴随药物不易缓解,要警觉肺部是否受损。
据《中国疾病监测周报》统计,早期肺癌患者中有高达49%反复出现干咳。
呼吸变重或突然气短:日常活动突然觉得气喘、呼吸费力,哪怕以前上下楼都很轻松,现在却动不动胸闷气促,即使无其他基础肺部疾病,也应引起注意。
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呼吸困难是肺部病变的第二大预警,约40%的患者自述有此现象。
![]()
持续胸痛或隐隐不适:胸部总有某种说不清楚的钝痛、压迫感,时好时坏,和运动、深呼吸无明显联系,有时像针扎一样阵阵发作。
这类症状往往被当做“疲劳”“着凉”,但多项流行病学分析证实,慢性胸痛是肺癌早期易被误判的表现之一。
反复低热、咳痰或带血丝:如果近期出现低热不退、乏力盗汗或者咳嗽时痰中带血丝,需高度警惕。不少早期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感冒老不见好”,但一查肺部X线片才发现病变。
这些迹象为什么预示肺癌风险?医学上认为,肺组织一旦发生恶性转变,会通过炎症、细胞异常分泌等方式导致气道刺激、通气结构改变,于是便出现持续咳嗽、气短等典型表现。
![]()
别小看这些“小症状”,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布的随访数据,确诊初期抱着“等等看”心态的患者,转为肺癌晚期的概率高达32.2%。
而那些主动监测、及时干预的人,治愈率能提升16.4%。具体来说,身体可能会发生这些变化:
病灶扩大,症状加重:早期肺结节、异型细胞一旦扩散,短时间内就会引起持续高热、顽固性咳嗽,严重时甚至呼吸衰竭。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肺部长期慢性刺激时,局部免疫功能减弱,患者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久拖不愈。
![]()
营养消耗加快,身体消瘦:研究显示,进展期肺癌患者体重平均下降8.2%,常因气短、乏力导致活动减少、胃口下降。
心理压力大,情绪起伏:长期反复的模糊症状会引发焦虑、失眠,心理负担加重又会进一步损害免疫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结合权威共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主动体检,重视低剂量螺旋CT筛查。尤其是50岁以上有吸烟史或家族肺癌史人群,建议每年1次肺部专科检查,大幅提升早期发现率。
![]()
注重生活环境与室内通风。减少油烟暴露、不在密闭环境中长期吸烟,居住地定期开窗通风,降低空气污染风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的蔬果,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活动。
学会自我监测,警惕任何不明原因身体信号。如果出现以上几种表现,不拖延,第一时间咨询呼吸专科医生,切勿自行诊断或盲目用药。
调整心态,对待健康问题不自责、不逃避。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家人朋友多鼓励,保持积极配合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