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死后还要受辱,主要是因为他太倒霉,被动地卷入了李承乾谋反案中,这起案件中,魏征被两个人连累了,一个是侯君集,另一个叫杜正伦。
这个事情还得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利泰争夺储君之位说起。
李世民原本从未想过要换太子,也从未想过要废了李承乾,理论上说,只要李世民还活着,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稳固的。
但是,李世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对利泰宠溺过度。
![]()
为了能天天看到李泰,哪怕李泰到了该去封地就藩的年纪,李世民也继续把他留在京城,还把武德殿给他住,武德殿就是当年李元吉居住的地方,这地儿和太子的东宫挨得很近,当年李元吉就是利用这种便利,和李建成合谋对付李世民的。
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期,也是在武德殿上朝听政的,这个地方在唐朝就是一个有政治意义的敏感场所。
此外,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在魏王府组建文学馆,编修《括地志》这部著名的地理学专著。
但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当年李世民也在秦王府设置文学馆,招揽了一批人才,为他夺嫡贡献了力量,这些文臣谋士被称为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后来玄武门之变时,这二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给李泰的种种宠爱和超越礼制的待遇,对外界发出了错误的信号。
这个信号就是,李世民想更换太子。
李泰觉得老爹这么宠爱自己,那太子之位也会给自己,大臣们觉得李世民想让魏王上位,太子李承乾陷入焦虑中,时刻担心自己被废掉。
这个时候,魏征出面劝谏,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李世民,魏王虽然也是皇子,但那只是皇帝的嫡次子而已,如今诸王名分已定,要是给魏王超越礼制的待遇,让他住武德殿,就会发出错误信号,引出闲话,而且魏王这个人也绝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希望皇帝慎重考虑。
看完魏征的奏章,李世民顿时醒悟过来,作为一个经历过残酷夺嫡斗争的皇帝,他很清楚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
所以,李世民赶紧进行补救。
![]()
首先就是下诏要求李泰搬出武德殿,回到原来的魏王府居住,接着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定谥号,恢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
这是在向外界表明,他无意更换太子,恢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也是在表明,大哥就是大哥,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嫡长子继承制度是自古的规矩,让李泰不要痴心妄想。
完事儿之后,为了维护李承乾,李世民给他找了一个靠山,这个人就是魏征。
由于李世民此前对李泰宠溺过度,以至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觉得他要废了太子改立魏王李泰,这些议论的话,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他听着十分反感。
而这个时候,朝中其实已经分出派系了,魏王李泰已经拉拢了一帮人,形成了魏王党,太子李承乾也拉了一帮人,形成了太子党。
李世民也有察觉,他认为,魏征为人正直,不结党,没有派系,而且魏征敢于直谏的作风,连自己都要让三分,朝中大臣没几个人敢招惹魏征。
所以,他下诏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目的就是向外界表明,他李世民是铁了心要支持太子李承乾的,也不可能会更换太子,而且有魏征在,朝中那些对太子颇有微词的人只能闭嘴,因为他们惹不起魏征。
当时魏征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所以推辞了,但李世民跟他说了心里话:
“汉代的太子,有商山四皓辅助,我依靠你,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你现在患病,但我相信,你即使卧病在床,也能保全太子。”
魏征被这番话打动了,于是接下重任。
果然,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李泰还是其党羽,亦或是其他大臣,纷纷消停下来,因为他们不敢招惹魏征,毕竟就连李世民很多时候都对魏征避让三分,他们哪儿惹得起。
然而,魏征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魏征就病重,进入弥留之际,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即带着太子和衡山公主前去探望。
当看到奄奄一息的魏征时,李世民顿时泪目,紧紧握着魏征的手,问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或者想做的事。
这时,只听魏征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寡妇不担心自己织布的纬线少,但担心国家的危亡。“
说完,魏征便晕了过去。
李世民还想唤醒魏征,因为他已经决定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书玉了,于是,李世民尝试着喊醒魏征,说道:“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吧。”
然而,魏征虽然睁了睁眼,但他已经没有能力起身谢恩了。
李世民回宫后,过了几天,就梦到了魏征,可等他第二天醒来上朝时,就传来了魏征病逝的消息。
噩耗传来,李世民顿时悲痛交加,随后下诏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在魏征的葬礼上,李世民痛哭流涕,为之废朝五日,并亲自为他题写碑文,命刻于墓碑上。
![]()
魏征死了,李承乾也就失去了庇护,李泰抓住机会,对李承乾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
而李承乾一直认为李世民有废了自己的打算,再加上魏王李泰步步紧逼,李承乾最终决定造反,结果事情败露,被抓了起来。
魏征生前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两个人,一个是侯君集,另一个是杜正伦,他说这俩人有宰相之才,希望皇帝能重用他们。
李世民听了他的话,结果侯君集深度参与了李承乾谋反一事,最后被处死。
杜正伦此前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太子左庶子,负责辅佐李承乾,李世民还告诫他说:
“我儿子有足疾,这倒没什么。只是他过于亲近一些小人,所以才没听说过他爱惜贤才、亲近善士的事,他私下里引荐接待的,大多是小人。你可以仔细观察它。如果教导他而没有效果,必须来告诉我。“
但杜正伦到东宫上班时,李承乾正好出现足疾,心态崩了,谁的话都不听,比较任性。杜正伦就把李世民告诫他的原话,说给了李承乾听。
李承乾当场就是一阵怒火,随后写了一道奏章为自己辩护,李世民看完后,召见杜正伦,质问他为什么要把那些话泄露给李承乾。
杜正伦没办法,只好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太子不听劝告,怎么说都不听,臣就想着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能有所畏惧,从而改正的自己的不良行为。“
可李世民听完,却是怒不可遏,直接把杜正伦贬官到谷州担任刺史去了。
杜正伦被贬官后不久,李承乾谋反案发,杜正伦再次被贬为交州都督。
这两个人的倒台,让李世民联想到了魏征。
李世民认为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是太子党,还都是魏征推荐重用的人,最关键的是,魏征生前一直劝自己厚待太子,打压魏王。
那么,他魏征也是太子党吧?
什么为人正直,不结党,都是假的,你魏征也是有派系的。这么一联想,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形象顿时跌落谷底。
关键时刻,又有人告发魏征,说他生前曾经整理了自己劝谏皇帝的记录文本,然后给了负责起居注(写史书的一手材料)的褚遂良看。
言外之意就是,魏征为了青史留名,当面让皇帝难堪,美其名曰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君王的美名,背后却拿着这些揭皇帝短的事情去给自己扬名。
到了这一步,李世民彻底被激怒了,当场下令解除了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接着命人前去把自己给魏征写碑文的墓碑推倒。
幸亏当时需要处置的人有不少,李世民还要分出精力去处理其他人,没有进一步去深究魏征的问题。
不然的话,魏征弄不好还可能被李世民给刨出来......
![]()
魏征的墓碑被推倒后,一直到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班师回朝时,才有感而发,认为自己虽然打了胜仗,但没有实现攻灭高句丽的目标,真是不应该消耗国力去打这一仗,要是魏征在,一定能劝住自己。
所以,李世民下令祭奠魏征,并且重建了他的墓碑。
事实上,魏征这是有点倒霉,而且是受人连累。
魏征是玄武门之变的亲历者,出于对江山社稷稳定的考虑,他当然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而且李世民对李泰的过度宠溺确实传递了错误信号,魏征劝他对太子好点,要压制一下魏王,也是正常发挥。
还有推荐侯君集这事儿,谁能想到,侯君集作为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李世民的心腹,最后竟然成了太子党,还参与谋反,这连李世民都想不到,更何况魏征呢?
至于杜正伦,那纯粹是因为工作失误,被撵出了京城,他被视作太子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既然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负责辅佐太子,这是被动地和太子绑在了一起。
这两个人因李承乾谋反案,一个被处死,一个被贬官,最后还把魏征给牵连了,其实就是魏征太倒霉,运气太差,然后就是李世民晚年经历李承乾谋反案时,心力交瘁,没有理性看待魏征这个人导致的。
最后就是魏征拿着自己劝谏皇帝的记录文本去给负责起居注的褚遂良看,这事儿只是告发者一家之言而已,李世民当时也未加查证,加上李承乾谋反案发后,魏征在他心中的形象已毁,所以一怒之下,就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这都是在愤怒的状态下,做出的非理性行为。
魏征要是早死一年,绝对不会卷入到这些烂事儿中。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