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26年2月至3月,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将在中国获得全面批准。”马斯克的这句话的最新预测,一经放出,引爆了汽车圈。
据路透社等外媒报道,马斯克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作出这一表态,称特斯拉正与中国监管机构保持积极沟通,对FSD在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
商业化应用的三道门槛:
监管、数据、本地化
不过,中国对自动驾驶的审批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道路场景复杂、交通密度高,加上对数据安全、地图采集、云端处理的严格监管,使得外资企业自动驾驶商业化推进难度倍增。据《彭博社》分析,特斯拉FSD若要在中国获得批准,必须证明其在中国道路环境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合规性——这意味着海量的本地化训练与测试成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FSD想在中国商业化应用,需要跨过三道关键门槛。
第一是监管放行。目前中国对L3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仍处于分区试点阶段,放开的多为限定区域的“准L3”或Robotaxi项目。FSD若想实现“全面批准”,必然经历城市级—省级—全国的逐步放行。
第二是数据安全。中国对于车辆传感器采集的图像、定位、驾驶行为等信息有严格的本地存储要求。特斯拉虽已在上海建立数据中心,但FSD依赖的算法优化仍需要高质量的实时数据训练。数据不出境、算法能否闭环,是核心挑战。
第三是场景适配。中国城市道路中有非标行为频发的电动车、行人、三轮车及复杂施工路况,这对算法是巨大的扰动。想真正“上路”,FSD必须在这些场景中稳定运行。
中国车企如何接招?
马斯克的“预言”让外界重新聚焦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竞争格局。
但现实是:中国车企并不慌,甚至可能比特斯拉走得更快。
过去两年,中国主流品牌几乎都已进入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的量产阶段。从华为、理想、小鹏到智己、蔚来,L2+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车标配,一些厂商甚至在部分城市开启“无图智驾”,摆脱高精地图依赖。
与之相比,特斯拉的FSD虽在算法上更纯粹,但在中国的功能迭代节奏明显慢于本土品牌。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市场具备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渗透率已超过3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换言之,自动驾驶早已不是特斯拉的独门技术,而是一场产业全面普及的竞赛。
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拥有天然的本地化优势。它们的数据采集、地图服务、算法优化都在国内闭环,能更快响应政策变化,也更能理解中国复杂的交通场景。正如行业分析机构Auto Insight指出:“如果特斯拉FSD真的在2026年获批,中国品牌很可能已经完成新一轮智能驾驶迭代。”
这意味着,届时的竞争不再是“特斯拉 vs 中国车企”,而是“谁能把智能化变成稳定的商业能力”。
终极挑战仍是落地
特斯拉希望通过FSD让汽车从出行工具变为“数据驱动的服务平台”,这一思路在全球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但在中国市场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复杂性,超出许多观察者的预期。
目前特斯拉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面临双重压力:美国监管机构正加强对自动驾驶事故的调查,欧洲对FSD开放持谨慎态度,而中国则要求技术、数据、伦理多维度评估。
换言之,马斯克的豪言更像是一场提前布局的公关与信心战——既对投资人释放信号,也向监管表达合作意愿。
长期来看,FSD若能在中国顺利获批,将成为特斯拉从“卖车”到“卖智驾”的关键转折点。但短期内,特斯拉仍需补上中国消费者认知、本地功能适配、监管信任三块短板。
2026年能否真成FSD的“放行年”,仍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关于“谁能真正让汽车自己开起来”的较量,已不再是特斯拉独唱,而是一场全球范围的群雄混战。
马斯克吹响了下一个号角,而中国车企,也早已经准备好应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