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蓝橡树(ID:blue_oak ),作者:立正妈妈
十年前的中学门口,藏着几分让人提心吊胆的喧嚣。
放学铃刚落,街头巷口围起一圈人,几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撸起袖子,眼神里满是不服输的倔强。路过的同学都会下意识闭上嘴,快步跑走,生怕卷入一场无端的争执。
可如今再站在中学校门口,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热闹”早已消散 —— 没有了大声的争执,不见了拳脚相加的身影,空气中少了几分青春期特有的躁动。
“现在的学生,几乎不打架了。一人一手机,能安静待一天。”
当了 20 年职校班主任的李丛老师,看着如今下课就窝在座位上刷手机的学生,常常忍不住回忆过去——
“以前班里的男生,三天两头因为抢个篮球、为女生争口气就红了眼,热血沸腾得随时爆炸。现在倒好,喊他们去操场跑两圈都嫌累,一个个黏在手机屏幕前,像被吸住了似的。”
这届青少年,好像一夜之间,收起了身上的棱角,不打架、不恋爱、甚至不交朋友了。
![]()
![]()
青春期的“退烧药”,
从荷尔蒙到Wi-Fi信号
从前的职校老师自嘲“民间片警”。
“职中的最大作用在于维稳,多一座职校少一座监狱”,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
对于中学老师来说,如何摁住这群青春期小伙不打架,是比吼他们好好学习还困难的日常工作。
“你瞅啥?”“瞅你咋地!”随便两句带着挑衅的话,足以让两个半大孩子瞬间红了眼,甚至抄起桌椅就开干。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里就像藏着一台不停运转的发动机,过剩的精力找不到出口,一点微不足道的摩擦,都能点燃心底的火药桶。
而身处中学和职校附近的民警,夜里出警更是家常便饭,“青年江湖”总在上演“看谁更有种”的街头戏码,一言不合就火拼。
![]()
那会的冲突,往往源于两股“火”:
一是情感火——为谁和谁恋爱争风吃醋;二是精力火——少年荷尔蒙无处安放,楼梯口随便碰撞一下,都能引爆一场尊严对决。
“不能怂”的执念背后,藏着青春期少年对存在感的迫切渴望 ——打架赢了,能收获周围人或崇拜或畏惧的目光,连走路都觉得自带“气场”,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时候,在父母无暇关注,师长只会批评责备的环境下,缺乏正确的引导,《古惑仔》系列电影横行,热血的剧情、“兄弟义气”的台词,成了唯一模仿的对象。
拳头,成了少年们眼中最直接、最“有效”的生存技能。
![]()
而今天,这两把火似乎被悄然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死气沉沉,没了愤怒,也没了欢喜的“空心人”。
“恋爱?太麻烦。”有调查显示,00后初恋平均年龄比90后推迟近4岁。
当老一辈回忆“纸条传情”时,Z世代更习惯在在网上刷刷短视频,打打游戏,谈场无关紧要的“网恋”——隔着屏幕说些甜蜜的话,不用花时间陪对方吃饭、逛街,不用费心哄人,觉得腻了、有矛盾了,拉黑删除就能“全身而退”,比现实恋爱省心太多。
学业压力繁重,学校管理严苛,面对仅剩无几的娱乐闲暇,让早已身心俱疲的少年们不愿意再浪费时间、精力、热情,去经营一段现实里的感情。
爱情不再是青春期的必需品,反而成了“麻烦的备选项”。
![]()
而那个曾经街头晃荡、网吧包夜的少年,如今被一方屏幕“封印”了。
无数家长感慨——“手机是新时代的‘海洛因’,有电有网,他们能在家躺完整个暑假。”
“外面又热又无聊,手机里什么都有。想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点开就能看,出去干嘛?”智能手机像一个能量黑洞,不仅悄无声息地吸走了少年们过剩的精力,也顺带熄灭了他们在现实中与人发生关联的欲望。
别说约架,连碰面他们都觉得麻烦。
这一届少年,放下了拳头,捧起了手机,看似变乖了,省心了。殊不知,键盘上的新战场,分分钟比拳头更伤人。
![]()
![]()
屏幕后的刀刃不见血,
网暴比打架更致命
学生不打架,不等于青春期的斗争消失了。
哲学家黑格尔点出关键: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见”。
可是,如今从出生就被安排好一切的学子,已经很难看见自己的价值。
学霸尚可用成绩排名来获得关注,但更多的普通孩子寂寂无名,淹没人海,更别提“一无是处”的边缘少年,早已被家长老师所放弃。
于是,有些孩子向内无法自证,就精神抑郁了;有些孩子向外寻求他证,就只用通过霸凌他人,来证明“我存在”。
从前巷口的拳头,如今战场转移到了云端。拳拳不见血,字字诛人心。
![]()
“现实中唯唯诺诺,网络上却能重拳出击。”
饭圈互撕、挂人举报、开盒爆破……这些成年人眼中的魔幻行为,却是部分青少年争夺话语权的新武器。
从前打架尚且会被唾弃,现在网暴却挥舞着“正义”的旗帜,用匿名马甲加身,骂战可比拳脚凶狠百倍。
百度副总裁之女“开盒”孕妇、乒乓球国手粉丝互毁口碑、武大女生因染粉发遭谩骂至抑郁……一桩桩事件都揭示了——
暴力从未消失,而是悄悄升级为“无痕化攻击”。
施暴者隐身于ID之后,而伤害半径从班级扩散至全网。
![]()
“打架疼的是身体,过几天就好了;可网暴伤的是心,那种难受能记好久,甚至想过干脆消失。” 这是被网暴过的高中生桃子(化名)的真实感受。
去年,桃子在学校运动会上,凭借出色的表现抢走了另一个女生的短跑冠军,没想到赛后,那个女生的闺蜜团在网上对她发起了攻击,不仅到处散布“桃子色诱体育老师,比赛使坏作弊”的谣言,还把她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父母的电话号码全都“扒”了出来,直接让她“社会性死亡”。
“每天打开手机,全是不堪入目的脏话,我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像犯了天大的错一样,那种委屈和恐惧,真的快把我压垮了。”
比起现实中的打架,网暴的伤害更隐蔽,也更持久。最后接近崩溃的桃子实在受不了,只能转学离开,但这段经历带来的伤害,让她在很长时间里都惶恐不安,阴影难扫。
![]()
以前,少年们靠拳头证明“我是强者”,现在,他们靠在网上骂战、恶意举报、人肉搜索来标榜“我是正义的”。
拳头伤人身体,网暴诛人心智。
更可怕的是,许多青少年并未意识到自己是“施暴链”的一环。他们点赞转发,随口辱骂,以为只是“玩梗”,却不知助纣为虐的自己,正在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推入深渊。
当武器从坚硬的拳头变成了冰冷的键盘,战场从喧闹的操场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青少年之间的“冲突”未曾减少,只是换了一种更隐蔽的形式在新空间里泛滥。
少年们心底那份对“被承认、被看见”的渴望,从未改变。
![]()
![]()
从屏幕到现实,
重塑孩子的身份认同感
我们不必怀念“用拳头说话”的粗粝年代,暴力需要被抵制,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里。
但必须看清:暴力没有消失,虚拟世界里的“喊打喊杀”,本质上是现实中无力感的宣泄。
如何让孩子重新感知到“我真实地活着”,是重塑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1、 在现实中重建“存在感”
广西某职业学校曾以“难管”著称,打架、网瘾少年巨多。后来,学校成立了一个醒狮社,招募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训练极其辛苦,需要协作、流汗,受伤也是家常便饭。
最初无人看好这个社团,但变化却在悄然发生。
曾经沉默寡言、手机成瘾的少年,作为舞狮尾的支柱,下盘必须稳,全队才能站得高,所以没日没夜都投入在训练之中,训练瘾成功替代了手机瘾;而向来独来独往,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男孩,在舞狮头时,必须学会用眼神和动作与队友交流。于是,眼神开始有了流动的光,学会了协助和宽容。
校庆表演时,在全校师生的惊呼和掌声中完成高难度动作时,他们渴望的那份“被看见”,充盈内心,远比屏幕上得到的几百个点赞要更真实、更震撼。
其实,当孩子的价值感,能在真实生活中“建”起来,谁还会想去虚拟世界里“斗”呢?
![]()
运动就是青春期孩子与现实最好的链接。
不一定是醒狮,可以是篮球、舞蹈、滑板、跑步,甚至就是周末一起去爬山。关键是让孩子在身体力竭后,感受到大汗淋漓的现实存在感,和简单纯粹的“我做到了”的快乐。
这种真实可触,基于身体成就的自信,是网络攻击所无法给予的。
2、 引导正向的话语权
无论是拳拳见肉,还是在网络上“挂人”“互撕”,都是为了获得了某种扭曲的权力感。当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看见,我们可以为他们在现实中提供发挥影响力、获得尊重的合法途径。
杭州一所中学就通过成立“班级议事会”,实现部分管理权真正下放:每周选一个主题,比如“教室绿化怎么改进”“课间十分钟能干啥”,让学生自由发言,但必须遵循“先讲问题,再给方、论坛发“食堂改进日记”。从破坏者变成了建设者,这份被“看见”让他的自豪感满满,班级服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当少年们通过建设,赢得了真正的尊重,自然不需要通过拉踩别人来抬高自己。
![]()
与其压抑孩子的表达欲,不如给表达递上“正向框架”,用建设性代替破坏性。
喜欢追星就写“偶像正能量事迹”,喜欢游戏就做“攻略分享”,让孩子知道“被认可”的最好方式,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而非攻击他人。
3、教孩子和自己“对话”
打架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同样,很多网暴行为源于无法识别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生气、嫉妒、无聊、失落),于是将情绪作为武器攻击他人。
情绪管理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
在家里可以经常示范如何给“情绪命名”,家长可以主动分享“今天上班遇到一件糟心事,我现在感觉有点‘沮丧’和‘不耐烦’,我需要安静十分钟。” 这种示范能让孩子学会,情绪是有名字的,是可以被言说和管理的,而不是一股需要立刻发泄的洪荒之力。
还教给孩子一个简单口诀:“一停二吸三识别,四选行动五表达”。
当想在评论区骂人时,先停下打字的动作;深吸一口气;识别自己当下的情绪(“我现在很生气,因为他否定了我的偶像”);然后选择行动(是关掉页面,还是去喝口水,或是用更理性的话反驳);最后再决定如何表达。
关键是营造绝对的安全感。
让孩子确信,在父母面前,无论他记录或说出多么“阴暗”的想法,都不会被嘲笑和指责。当孩子内心的风暴有一个安全的出口,他就不会把网络当作唯一的情绪垃圾场。
![]()
总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替代”而非“堵截”。
当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真实的汗水替代虚拟的胜负,用建设的成就替代破坏的快感,用内在的觉察替代外在的攻击。
我们要的不是孩子变乖,而是他们学会保护自己,也敬畏他人。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