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宣布搁置对安世半导体的管制令,最快下周归还闻泰科技完整控制权,关键汽车芯片已陆续恢复供货
这事真拧了一个多月
![]()
起因还得从美国的“50%穿透规则”说起
2024年12月,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被美方拉入“实体清单”;
到了2025年9月29日,美方扩线,把被制裁企业控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一并纳入管制范围,直接切断安世获取美国技术和设备的渠道
有业内人士提到,荷兰是被这条规则和地缘压力推着走,才动手
紧接着,9月30日荷兰援引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30个实体资产,暂停中方高管职务,把闻泰科技所持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
说白了,这一刀下去,汽车厂先叫疼
安世在车规级MOSFET的全球市占率约40%,小信号二极管份额超30%,每年出货超过500亿颗,断它的供,很多车厂的控制器就没法做
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应三名非中国籍高管的起诉,裁决暂停安世CEO张学政职务,指派非中国籍人士任非执行董事并授予决定性投票权;
10月26日,安世(荷兰)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生产线一度卡死
那几天我在一个4S店的维保区看到工程师比着手里一块小板子叹气,说一颗替代料“参数差一点点”,但就是过不了车规认证,这就是现实的硬约束
更扎心的是,供应链不是单线的
中方为保护企业权益,对安世中国公司的相关产品出口实施限制,同时明确对符合条件的订单可申请豁免
11月3日,德国采埃孚、欧摩威等零部件巨头紧急寻求豁免,这种“跨部门紧急呼叫”的场面并不常见
![]()
压力很快传导到海牙,11月6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释放善意,表态中国芯片将尽快恢复供应
换句话说,市场实打实的停摆,把事情推到了必须妥协的节点
节点之后是动作
11月7日,荷兰政府宣布搁置对安世的管制令,最快下周向中国股东闻泰科技归还完整控制权
截至11月8日,安世芯片已恢复向德国欧摩威、博世等企业供货,本田加拿大工厂开始逐步复产,闻泰科技股价一度涨近10%
我能想象到欧洲工厂里那声久违的产线“嘀——”提示音,谁都知道,每停一天就是实打实的损失
这场“劫案”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又为何能收束?
先理清逻辑链条
根因是美国规则外溢,荷兰基于政治考量对安世出手,结果触发全球汽车与半导体供应链的双向停滞
随后,中方通过出口管理与豁免机制把握节奏,欧洲车企与供应商形成反向压力,荷兰在经济与信誉权衡下选择退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欣指出,荷兰援引《物资供应法》的合法性与适当性存争议,其预设的“特殊情况”并不成立,更多是服务于欧洲“战略自主”叙事与向美方示好的地缘动作
这句话点破了表面“国家安全”背后的逻辑
从产业侧看,冲击的强度不小
![]()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提醒,安世虽不是主流车企的一级供应商,但其芯片被大陆、德尔福等供应商广泛使用,停摆带来的缺口,中小厂商短期很难补齐
这就是我在现场听到的那句“差一点点”背后:车规级的认证、可靠性、规模化交付不是一蹴而就
更妙的是,越是这种细密的链条,越能够把“抽象的政策”快速变成“具体的订单”,从而把决策往可行方向推
当然,荷兰的抉择不是空中转身
ASML对DUV设备的出口许可调整,和美国对华管制保持一致,产业界早已对供应链稳定性有担忧
中国对14nm以下芯片所需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也直指光刻机核心部件,双方博弈一直在棋盘上
与此同时,全球车企也在做自己的“备胎计划”
大众、宝马等正在与士兰微等中国企业深化合作以分散风险
说白了,大家都知道单一依赖很危险,这次只是把课题摆在了台面上
数字层面的信号也值得盯
2025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计达到69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全球月产能预计增至3370万片,中国大陆增速达14%,位居全球首位
SEMI还预计,2026至2028年中国大陆300mm晶圆厂设备支出总额将达940亿美元
![]()
这意味着,产能的重心在悄悄变化
《2025-203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判断,2025年是工艺迈向2nm及以下的决胜之年,GAA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核心路径,AI芯片应用也在从云端训练向边缘推理转向
当技术路线与产能布局同步调整,谁的供应链韧性更强,就会更从容
把这次事件放到更长的镜头里,还能看到两起值得对比的案例
其一,英国NWF案
安世在2021年收购英国车规级芯片企业NWF,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最后要求安世剥离至少86%股权,未获上诉支持,资产被迫卖给美国威世
其二,ASML对华设备限制案
2024年9月,荷兰扩大对ASML 1970i和1980i DUV设备的出口许可要求,与美国限制保持一致,ASML停止对华提供部分先进设备
两案合看,地缘政治对跨境投资与技术合作的挤压,是持续而非偶发的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开始多点布局,把风险摊薄
回到“安世劫案”的终局,真的就此一了百了吗?
我不敢轻言
有多位知情者反映,安世荷兰总部与中国子公司的信任裂痕,短期很难完全抚平
![]()
说白了,抢夺控制权这一刀已经落下过一次,产能要不要继续留在荷兰、如何配置治理结构、如何防范再被“默认接管”,都是摆在桌面的问题
法国雅克・德洛尔研究所研究员萨沙・库尔蒂亚提醒,若更多政府把经济安全置于自由市场原则之上,可能引发效仿,若中资企业被迫调整供应策略,欧洲汽车与电子制造业将受到更深的打击
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的连锁效应
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规则要能落地到生产线上
市场的选择往往比政治口号更快,停产和复产的时间表就是最硬的投票
这次荷兰的回撤,是被产业链的真实重量拉回来的
另一方面,中企也在快速建立“能打、能抗、能替”的体系:从产能到材料,从器件到整机,把关键节点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风浪里站稳
事件的意义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控制权归位,更是一次“供应链谁说了算”的现实演练
全球化分工不会因为一纸令就消失,但合作的前提是可预期的制度与互信
对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要更懂规则、更重合规、更善于多元配置;
对欧洲而言,产业韧性不是对外封闭,而是更理性地与关键伙伴协同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正在布局的企业:在多变的政策环境里,哪些环节必须备份、哪些伙伴必须锁定、哪些产能必须自持?
看似老生常谈,但答案决定下一个停摆时你能不能第一时间复产
这一次,安世的复供给了一个还算体面的收官,也提醒所有人,产业链的安全感要靠自己一点点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