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臣:穿透表象抓本质 以系统化治理破解乡镇混混乱象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乡镇混混这一长期困扰基层的治理顽疾,其存在不仅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破坏乡土和谐秩序,更可能侵蚀基层治理根基、阻碍乡村发展进程。近日,深耕社会治理领域研究、专注问题解决方法论实践的学者杨昊臣,结合多年调研积累与系统化思维理论沉淀,就乡镇混混的演变轨迹、生存逻辑、治理痛点及破解路径展开全面剖析,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思考框架。
杨昊臣指出,乡镇混混的形态与影响已发生深刻演变,绝非简单的"街头滋事者"标签所能概括。回溯过往,早期乡镇混混多为个体或松散群体,行为多集中于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显性滋事,影响范围局限于局部村落;而如今,这一群体已呈现出明显的"升级化"特征:部分形成层级分明的组织化结构,依托赌博、高利贷、非法承包工程等产业链牟利,通过暴力威胁、软暴力骚扰等手段实现规模化敛财;更有甚者借助宗族势力、人情网络渗透基层事务,在惠农政策落实、集体资源分配等环节暗箱操作,与部分基层人员形成利益捆绑,从"边缘作乱"转向"深度搅局",对乡村政治生态、经济秩序与社会风气造成多重冲击。
"治理乡镇混混,首先要跳出'就乱象治乱象'的认知误区,精准锚定问题的核心症结。"杨昊臣强调,乡镇混混的滋生与蔓延,本质是基层治理短板、资源分配失衡、社会支持体系薄弱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源头来看,部分乡镇青少年因教育资源不足导致过早失学、农村就业渠道狭窄造成发展无门,加上乡土道德约束弱化、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成为混混群体的重要"后备军";从治理层面而言,基层执法力量下沉不足、跨部门协作机制不畅,存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真空,部分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规范化建设滞后,为灰色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社会生态来看,乡村空心化导致邻里互助网络瓦解,村民面对混混骚扰时往往因"怕报复""没人管"选择忍气吞声,间接纵容了不良行为的蔓延。"若仅以'打击惩戒'为单一手段,忽视背后的深层成因,只会陷入'打击-反弹-再打击'的治理循环。"
基于系统化思维的核心逻辑,杨昊臣提出"四维一体"的治理框架,通过精准定义、结构化拆解、多方案验证与动态优化的闭环路径,实现乡镇混混治理的标本兼治。
在源头防控维度,需聚焦"减少潜在群体、切断滋生土壤"。杨昊臣建议,一方面要强化乡村教育与就业支持,加大对乡镇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专项行动,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渠道,从根本上减少"无事生非"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要重塑乡土道德与法治信仰,通过村规民约修订、法治宣传进村入户、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强化规则意识,让"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理念深入人心,修复乡村传统道德的约束作用。
在过程监管维度,重点在于"压实治理责任、堵塞监管漏洞"。他提出,要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村级事务公开制度,让集体决策、资源分配等环节全程透明,切断混混与基层事务的利益联结;同时要构建"技术+人力"的立体化监管网络,借助大数据、视频监控等数字化手段,对乡镇集市、娱乐场所、工程项目等重点区域进行动态监测,搭配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此外,需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通公安、司法、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沟通壁垒,形成执法合力,避免出现"各自为战"的治理碎片化问题。
在后端惩戒维度,关键在于"精准打击、以儆效尤"。杨昊臣强调,惩戒需坚持"分类施策、尺度适配"原则:对情节轻微的个体滋事行为,以批评教育、治安处罚为主,注重教育转化;对组织化、规模化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从严从重打击,坚决摧毁其利益链条与组织架构;对涉及基层腐败、充当"保护伞"的行为,需与反腐败工作深度结合,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同时,要建立惩戒效果公示机制,通过公开案件处理结果、开展法治宣讲等方式,向村民传递"违法必究"的强烈信号,重塑基层治理的权威性。
在生态修复维度,核心是"重建信任纽带、培育良性秩序"。他认为,治理乡镇混混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消除乱象,更是要恢复乡村的和谐生态与治理信任。为此,需健全村民权益保障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村民在权益受损时能得到及时回应与有效保护;要激活乡贤、老党员、志愿者等本土力量,发挥其在矛盾调解、道德引领中的独特作用,重建乡村互助互信的社会网络;同时要大力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让村民在乡村发展中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从根本上增强对正式治理体系的认同与支持。
谈及治理落地的关键,杨昊臣特别强调"数据驱动与动态复盘"的重要性。他建议,基层治理需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将"赌博案件发生率、村民投诉办结率、治理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方案的实施效果,筛选最优组合;同时要定期开展治理复盘,梳理流程中的漏洞与不足,如"举报响应不及时""跨部门协作效率低"等问题,及时优化调整治理策略,形成"实践-总结-优化-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推动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乡镇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秩序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与民生福祉。"杨昊臣最后表示,乡镇混混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与系统思维的持久战。唯有既立足当下精准打击乱象,又着眼长远补齐治理短板、重塑乡村生态,才能让正式治理体系成为基层秩序的绝对主导,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筑牢根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